前段時間,我說了一個觀點。我說,工作996我可以,上班996不行。
有讀者問,這不是一回事么?你不就是拿加班時間搞副業唄?說白了這叫不務正業,呵呵噠~
這想法應該不算少數。
首先我說下,“不務正業”,是指丟下本職工作不做去折騰其他事情。我呢,自認本職不算太差,職位已經是部門女性中最高級別,近五年拿了4次年度個人表彰和1次優秀團隊獎。
但與此同時,我發現天花板近在眼前。
這兩三年,我多了若干個身份,認識和想法發生劇烈動蕩,曾經篤定的觀念如今被顛覆,曾經不屑的行為如今覺得“真香!”
其中,就包括副業這件事。
我現在可以掏心窩子地和你說:如果你想在財富或成長上有所突破,副業,是個高權重加分項。
為什么?
01
先說下剛才提到的讀者質疑,拿加班時間去搞副業,你難道就不能好好上班?
實際上,搞副業,何嘗不是一種加班?
而它往往還是一種更高性價比的加班。
作為前“加班俱樂部”八星八鉆會員,我對加班最深惡痛絕的時刻,不是在凌晨3,4點的電腦前,而是在發現它帶來的回報遠低于付出時。
我朋友說,他公司最近給員工加了不少福利,開始有加班費了。
我問,加班費多少?
“每小時30塊”,他有些興奮,“哦對了,還有晚餐補貼,算下來加班一晚上有100多塊呢。”
額……
有加班費肯定是好事,可要知道,連家政服務的鐘點工都不止30元/小時了好么?何況軟件開發這樣的高收入群體。
看起來,錢是多了,其實是以極低的價格買走了你的時間。
好好加班,究竟有沒有可能換來理想回報?
理論上,確實有。
概率上,非常小。
除非你在創業,或是處于創業團隊,有明顯的上升空間讓你的時間產生高溢價,不然,都是在靠勞動力賺錢。
俗稱“搬磚”。
無論你搬的是紅磚、銀磚還是金磚,本質依然是搬磚——手停口停的那種。
02
繼續說另一個話題,Plan B。
個人也好,企業也罷,若想長遠地活下去,復合型的生存能力是必備品。
簡言之,你要有Plan B,甚至Plan C,Plan D……
我們都知道,麥當勞是漢堡快餐連鎖店。可麥當勞創始人克羅格說:“很多人以為我是做漢堡的,其實我是做房地產的。”
麥當勞門店所選的位置,不管哪個城市,基本都是市中心的黃金位置。他們甚至有專業的選址分析團隊,分析潛力值高的低端地段,然后低價買入,坐等商鋪升值。
另外,餐廳加盟費也是他們的重要收入。
從麥當勞的財報來看,營收利潤分布為:
50%來自地產出租,
40%來自品牌授權;
只有10%,來自餐廳“賣漢堡”的運營。
沒想到吧?那個親切可愛的M大叔,原來是個房地產大佬啊!
一家成功的企業,長遠來說,絕不可能只有一個盈利點,或一個盈利渠道。
個人同樣如此。
我在互聯網行業多年,見過及聽說過許多活生生、血淋淋的失業案例。
砍業務裁掉整個部門、KPI不佳被末位淘汰、孕婦被各種理由勸退、生病后被取消全額獎金只發800塊基本工資……
有的令人無奈,有的令人寒心,可都無可避免地讓員工同時經受精神+經濟的雙重打擊。
副業的本質,就是第二項賺錢能力。它對于上班族而言就是一種Plan B,行業下滑、企業失勢,萬一丟了飯碗,至少還能馬上端起另外一個飯碗。
若想未來不失業,就必須提早考慮再就業。
03
其實,副業還有個巨大的優點,它能優化你的收入結構。
我上班沒幾年,就曾面臨失業的窘境。我那時腦海里第一反應是:
完蛋,要沒錢了!
和我一起面臨危機的同事更慘,他還有房貸,還有小孩,老婆由于懷孕后辭職,眼下也正在找工作。
同事年薪超過20萬,按理來講,不說過得多滋潤,衣食無憂應該還是沒問題的。但他六神無主的神情,我至今回憶起來依舊歷歷在目。
收入結構,遠重于收入金額。
舉個例子,同樣月收入1萬元:
A:100%來自上班工資
B:工資+兼職A+兼職B+商鋪租金+投資收益……
你認為哪種更好?
顯然是B。因為B項的抗風險系數更強。
再說個更立體的情形。
前不久,一位阿里員工在匿名社區感慨,稱自己目前的狀態混著沒意思:
“35歲阿里小P7,只有200萬現金一套房和一輛車,晉升空間很小,?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換個輕松點的工作,搞些投資,二是去創業公司。”
我朋友看完哈哈大笑:“這問題真是屢問不爽。要是有3,4套房、百來萬的固定資產、基金、股票、債券、公司股權和一些副業,那看心情選就好,反正盤子夠大,現金流夠穩。”
我確實深有體會。
以自己來講,這幾年最大的安全感,在于我的收入源逐漸豐富。
工資收入、公眾號收入、寫商業稿件的收入、簽約作者收入、房租租金收入、投資傳媒公司的分紅、偶爾兼職設計case收入、投資各類理財產品收益……
就算其中一項中斷,也不會讓我驚慌失措。
我愈發認同2句話:
第一句,是巴菲特所說的,“真正的風險,來自于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第二句,是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這句被引用爛了的話,“雞蛋不要放在一只籃子里”。
許多人從未意識到,有種工資陷阱叫做“只有一份工資收入”,或者認為,副業只不過是多賺些錢而已,殊不知,它最厲害的地方是優化你的收入結構。
人到中年,每多一份收入源,就多一點安全感。
多線布局,才是王道。
04
今年上半年,一份《2019國人工資報告》在網絡熱傳。
其中一個結論頗為扎心:工作10年,月薪過萬者不足三成。
不夸張地說,前面說的“35歲阿里P7,只有200萬現金一套房和一輛車”,已然超越95%以上的上班族。拉出全國平均薪酬就一目了然,說他站在上班族的金字塔上層,并不為過。
絕大多數人,是拿著不上不下的工資、卡在差不多的中間位置。
到了一定年齡后,上升通道被種種主客觀因素限制,眼看著大門徐徐關閉。
這時若能開拓另一條道,無異于給自己一個柳暗花明的機會。
即便你暫時沒有條件和機會,我希望你也不要放棄對第二職業、第二收入的追求。
就像經濟學家薛兆豐所說:
“生活可以忙忙碌碌隨大流,思想可以偷偷摸摸求上進。”
因為下一個轉角,沒準出現在明年,抑或在明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