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是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22年。這部作品以印度社會和宗教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悉達多一生的思考與追尋,探討了人生、自我、幸福等深刻主題。
赫爾曼?黑塞在這本不到十萬字的小書里,講述了人們可能窮盡一生都無法看明白的問題:生命的意義在哪里?內心如何才能是自己的?心中所追求到底是什么?
因為是一本哲學小說,初次看的時候有太多的地方無法理解,無法共情,記住的是書中的一些情節,而當經歷了社會的洗禮后,再次翻起后,卻有一種被帶入的感覺,我們就在悉達多走過的路上徘徊,悉達多在告訴我們后面的路是怎樣的。
我們也好,我們的孩子也好,我們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不管家境如何,都是家里的希望,父母給予厚望,擔憂孩子不走正路,都是嚴格管理,朝著他們認為好的方向走下去,有個清晰而明確的未來追求,悉達多作為一名高貴的婆羅門之子,他的面前路程全被規劃好了。可是,這是我們想要的嗎?這是孩子想要的嗎?
每一個人在小時候都在抵抗著被要求的人生,大多數的人都期待用自己的努力來走出一條自己想要的路。就如悉達多一樣,選擇成為沙門(苦行僧)。他讓自己處于艱苦修行中,希望尋得自己的人生意義。學生時期,我們為了自己想要走的路努力著,在心里有個堅定的信念,足夠的努力可以改變人生既定的軌跡,可以掙脫正在抵抗的生命狀態,可真的是這樣嗎?努力、足夠的努力就可以嗎?很多人把所有的時光都用在學習上,為成績而喜,為成績而憂,如沙門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一點點松懈都覺得是對自己極大的恥辱。努力、只是在努力,為什么而努力,為走到哪里而努力,卻沒有細細想過,勤奮地學習只是為了有更多的選擇權,可是選哪個方向?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么?都沒有好好地思考,似乎都無關緊要,要的是努力,要的將來不后悔。可是當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的,在那個年齡段,我們養成了好習慣,卻因為只知道埋頭努力,錯過了太多太多東西。悉達多當沙門后,看似很忙碌的生活,卻很空洞,讓他隱隱約約感受到這只是一種逃離,并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他選擇了離開!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人的生存必須依賴世俗社會,步入社會后,我們才開始真正地接觸生存的各種方式,發揮著各自的才能,努力成為物質社會的成功人士,猶如悉達多入世后,觀察萬物、學習萬事,商人也好、妓女也好、農民也好……無數的可能、各種的技能,只為自己明確而又現實的目標。社會價值評價的意識過于強烈的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打拼,我們旁觀著周圍人在做什么,我們怕跟不上周圍人的腳步,拼盡全力往前走,可往哪里走卻沒有停下來好好地思考,而只是被世俗裹挾著,不斷的往前走。獨處的時候卻又莫名地感到孤獨,有些時候甚至覺得現實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甚至覺得自己成為了自己曾經討厭那種人,內心的糾結在重復地出現,不斷地思索究竟內心的寧靜及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哪里!
悉達多成為擺渡人,望著奔流的河水,思考著生命的意義,悟出了內心的寧靜不在別處,就在本心,他這一系列的身份轉變,反映了他對生命意義的不斷追尋和探索。哲學故事的理解需要有共鳴點,悉達多的一生就是我們的一生,就像是一場漫長而曲折的修行,他不斷地在世俗與超脫之間徘徊,尋找著屬于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這一生何嘗不是如此。用這種切入點去看這本書,感覺更好懂一些。
活著的每一天我們也只是在修行,在悉達多的追尋過程中,他不斷地試圖擺脫感性及自我的束縛,尋求內心的平靜,感受到了他對自我認知的深刻反思。他意識到,真正的解脫并不是通過外在的苦修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內心的覺醒和領悟。
人的一生很短,有人悟的早,更多的人悟得晚,《悉達多》這本書用悉達多一生不同階段思考來點撥人的思考,它的意義就是讓有生之年的人更早地開悟,探索自己內心的追求,追尋自己想要的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