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的特色首先體現在它的飲食上,就像香港云吞面、武漢熱干面、西安biang(音)biang(音)面,那是初嘗之人對此地的最深記憶;而陜西漢中留給人的記憶,恰恰是一碗面皮。
漢中處于秦嶺以南巴山以北,這里氣候濕潤、河網密布,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最適宜蒸制面皮的秈型稻米。漢中的亞熱帶氣候更適宜油菜的生長,進而有了一味調制面皮的菜籽油。憑借了這些天賜的物產,對飲食講究而不將就的漢中人,用他們的勤勞,讓面皮這味舌尖上的美食,在漢中城鎮遍地開花;他們更多的是走出漢中盆地,用美食恩惠國人,不斷創出一份事業新天地。
曾執導《舌尖上的中國》的陳曉卿老師,這樣定義城市的基礎飲食:在一個城市步行五分鐘之內,可以果腹的,而且味道過得去的吃食。基礎飲食,這是對漢中面皮的最好定義,它不僅在漢中的城鎮隨處可覓,在全國大中城市里更是小吃中的生力軍,面皮被經營的連鎖化、規模化的數不勝數。
漢中面皮走出漢中被稱之為涼皮或米皮,在外地也有不少非漢中人士經營這種小吃,但以漢中本土人士做的最正宗、最有味道。在北京勁松地鐵口附近的香婆婆漢中面皮店,每到飯點那是一座難求,好多食客都是幾十公里外慕名趕來的。鄭州的曾先生米皮更是在鄭州連開多家連鎖店,他們給漢中面皮增添了霸氣的修飾:“天下米皮出漢中!”
深圳,中國最具包容性的城市之一,在這里匯聚了幾十萬的漢中人,漢中面皮更是被呈現給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漢水源——這家坐落在深圳華強北,緊鄰新華地鐵口的漢中美食店,是我在深圳每逢周末和老鄉必須光顧的地方。來到這里,首先是要點幾份面皮,熱面皮酸辣過癮,涼面皮辣中又有勁道的爽口,這種主要由漢中秈米與菜籽油調和的美味,挑動人味蕾,令人心悅,吃完辣味猶存香氣久留。身在他鄉,此時的漢中面皮喚起了我們內心的鄉愁,總給人一種味道很近,故鄉很遠的感觸,這種味道勾起了我對生我養我之漢中的思念。
在漢中,做面皮是每一個母親必須掌握的廚房技能。一碗面皮總把父母對兒女的關愛來承載,總把母愛的深厚來丈量,總了卻著漢中兒女的那份味道最愛。
小時候,母親不辭辛勞為我們蒸制面皮的情景,總在我腦海中浮現。老家的秈米在經過浸泡一段時間后,被母親放入石制的手磨上磨成米漿,再加入菜籽油和溫水進行調制;調制好的米漿均勻地攤在蒸籠的籠布上,旺火蒸制五分鐘后,待蒸籠四周熱氣上滿,即可打開鍋蓋,并在鍋中加少許涼水,將蒸好的面皮揭起,放置在抹過菜籽油的菜板上。根據個人口味,如吃熱面皮可用刀切成寸許寬,如吃涼面皮,待面皮放涼后切成拇指寬。面皮已蒸好,配菜(漢中稱底墊子)、調料水、辣椒油必不可少,這些在蒸面皮前已被母親準備的妥妥當當。面皮配菜繁多:綠的芹菜;紅的胡蘿卜絲、黃橙橙的豆芽。調料水由姜、蔥、八角、草果等香料與醋一起熬制而成。辣椒油更是關鍵:手工搗制的辣椒和白芝麻、適量鹽、醬油被拌成半干的顆粒狀,再用燒熱的菜籽油一澆,迅速溢出的濃香就會占領你味蕾的制高點,來一碗面皮那是每個人迫不及待的事。
令我們渴望之久的這碗面皮,是犒勞味蕾的期盼,是離家后味道里固守的鄉愁;她是我們思鄉旋律里的關鍵音符,她有我們一輩子都報答不完的親情!
漢中面皮,一種味道,更是離家游子的萬般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