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我家的大學生“賦閑”在家很長一段時間。有一天我問他:“在家里和在學校有什么區別?”
答:“不要考試。”
“考試你怕什么?”
“記不住。”
這讓我想起錢鐘書老先生。他是一座學貫中西、記憶超群的活體圖書館,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學理論家,一個功能強勁的搜索數據庫,真正的活著的圖書館。他一生記了幾麻袋卡片。
“生活不是你活過的樣子,而是你記住的樣子。”
你想成為學習達人,還是“白學公主”,一張卡片就能幫到你。
關于知識卡片的寫作以及超群的記憶力,陽志平老師說是因為錢鐘書在寫作卡片時保持有“必要難度”,即閱讀后6小時以上再回憶,再記下來,難度加大了,但隨后調取的難度卻降低了,形成一個新的平衡。其實我認為陽志平老師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因為錢老寫作卡片的內容是自己想出來的,而且是心流式、沉醉式連續想出來的。試想一個人出自內心真正想干成某件事,他怎么會忘記這件事?所以對于新事物,我們首先是認識,其次是認知,然后是認同,最后才是認可。“想”,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瞬間的回憶和聯想,主要是靠卡片記錄下來;第二是運用理性和邏輯規則的慢慢地想,主要是靠推理,靠系統思維。
在寫作卡片的時候,我們是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理解。這一條是卡片創作法最重要的規則,也是鏈接儲備知識的關鍵。其中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理解,這是寫作者的目標;而鏈接儲備知識,是學習者、研究者、做學問的人的目標。
錢老的筆記之所以比記憶可靠,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復制和粘貼,最重要的是創新。卡片之所以能夠輔助記憶,它的原理是很復雜的。千萬別小看我們在卡片上寫的那幾個簡單詞匯或簡單的句子,因為卡片記錄的是我們自己的感觸,在接下來的兩三天的復習、整理中,我們的印象會越來越深刻。有時還會發現這幾天,對同一個思想,從多個不同的角度作了表述,分別寫在了卡片上,這樣讓我們理解也越來越全面。而且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還要把這些思想組合成文章。經過應用的記憶,經過應用的卡片,印象是特別深刻的,以至于以后很難再忘記。
目前我一般會把近兩天寫的卡片不分類型、不做區別,把他們夾在一起、置于案前,非常重視、珍視,及時進行復習,往深處拓展,往遠處聯想。這些新鮮出爐的卡片,好比是能夠長出新蘑菇的菌基,雖然很普通很粗糙,但是很快會長出許多讓人驚喜的小蘑菇。而且這種“很快”不會讓人期待許久,是隨后的幾天內就會有很多的收獲。我認為筆記讓知識顯性化,筆記讓理解深刻化,寫作讓思想體系化,寫作讓創新連續化。這就是錢老的記憶秘訣。
-?End-
覺得對自己有幫助,點個贊,或轉給你的朋友們,鼓勵他們:能識字就能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