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柯榕樹下~原創(chuàng)
懷念半夜里的月餅撲鼻香
一天早上送孩子上幼兒園,在等紅綠燈時,孩子突然問,“爸爸,為什么街上都是賣月餅的?是要過中秋節(jié)了嗎?”“對?。●R上就要過中秋節(jié)了,這是一個團圓的節(jié)日!”
孩子的幼兒園在每年的中秋節(jié)前都會有個分享月餅的環(huán)節(jié),似乎這樣的氛圍已經(jīng)渲染了中秋的氣氛,也讓孩子們對中秋佳節(jié)有所了解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因處于秋天的中間,故此名。在這一天天上有一輪皎潔的明月,形如玉盤一樣非常圓,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圓”之美稱。我國民間把圓當(dāng)作團圓的象征,把中秋節(jié)作為家人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節(jié)也叫團圓節(jié)。
每當(dāng)中秋之夜,人們一邊欣賞玉盤般皎潔的明月,一邊吃月餅、水果,家家戶戶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據(jù)說這月餅還有一段非凡的來歷了:
月餅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jì)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jìn)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xiàn)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唐代,據(jù)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而對于我來說,在八月十五吃月餅儀式感似乎更為強烈一點。
兒時,家里條件不好,每逢中秋佳節(jié),能夠爽口的飽餐幾頓月餅餐,幾乎感覺已經(jīng)是人間極品了。
在農(nóng)村,似乎只要進(jìn)入八月,就能聞到久久地月餅清香。
因為中秋正是家里農(nóng)忙時期,父親母親忙于學(xué)校的事宜,還要幫忙收秋,所以每年的中秋節(jié)烤月餅這個事情總會推到很晚,快要接近中秋十五的日子里。所以,我們兄弟倆是沒少吃了別人家的月餅,最后才嘗到自己月餅的香甜。
家里烤月餅這個事情大多是父親操辦的,因為白天沒時間,烤月餅多數(shù)是在夜里。父親舍不得母親熬夜,更不放心母親一個人黑天半夜在外。
計劃要烤月餅之前,母親會把材料都準(zhǔn)備好:多少斤白面,擱多少紅糖,打多少顆雞蛋,放多少豆油,都是母親事先計劃好的。父親只管帶著材料奔向烤月餅的地兒排隊等候就可以了。
每次到了父親去烤月餅的時候,我們兄弟倆總會揚言要等父親回來好好吃月餅,卻總是在等待中不知不覺睡著了。
不知是惦記吃月餅還是本身半夜尿憋的醒來了,聞到那似曾相識的月餅味道,再也不能按捺住自己,起身隨手掰了一半兒便開始吃了起來。往往這時,哥哥也會醒來,拿著另一半吃起來。
我們兄弟倆這么大的動靜,當(dāng)然也影響了母親。母親便會起身給我們熱一下,生怕吃壞了肚子??墒?,怎么可能?肚子里啥油水都沒有啊!哈哈哈O(∩_∩)O哈哈~
往往就是這種情況下,家里的燈點亮了,父親也會自然醒來,一家人坐在一起嘮嗑,我們兄弟倆則會美滋滋地享受著美味月餅,也談烤月餅的趣事,也談這一年中的點點滴滴……
在過去,月餅只是單純的混糖月餅,不像現(xiàn)在種類多,口味豐富。但是只要想起曾經(jīng)半夜里飄逸的月餅香,都會感覺咽一下口水,饞到不行。
而現(xiàn)在的日子過的富裕了,那一口月餅的味道卻不再是從前的味道了……
今年的中秋我依然沒有在家,依然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是說我有多么熱愛自己的工作,有的只是對于工作的那份職責(zé)所在,不得不為之。
晚飯過后,想象大家集聚在庭院或陽臺上,熱熱鬧鬧的享受天倫,欣賞著皎潔的明月,隨后背誦帶月的詩歌,一派人間圣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杜甫的“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絕唱。
而我,只能遙望圓月,思念佳人。
咬一口月餅,已然熱淚盈眶,將那份懷念銘記于心,就已經(jīng)很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