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成長的注意力引向內在——建構自我之重要法則
揚揚肚子露出來了,媽媽說:撩起衣服,容易著涼,請把衣服放下。女孩子坐著尿,男孩子站著尿,如果你站著尿會尿濕褲子,這次媽媽會幫你處理,下次不要再尿到褲子上啦。(露出肚子與身體是否著涼有關系,與羞不羞沒關系,讓孩子全然地接納自己的身體,接納自己的性別)
媽媽從來不在別人面前夸耀揚揚會背唐詩什么的,孩子如果會,說明他具有這能力,這屬于自我的內在積累。孩子習得某種能力,只是為了自身內在的積累,不是為了取悅別人。 媽媽從不要求揚揚在客人面前表演歌舞,揚揚可以隨時想跳就跳、想唱就唱。想跳想唱是揚揚的內在喜歡這樣做就這樣做了,有沒有人觀看都一樣。 不把孩子成長的力量放在取悅別人上,而在于自身的累積。這樣的孩子長大后無論面對幾百上千的觀眾,她都能放松地、自如地表現自己——我有這個能力,我展示就行了,無關乎你們對我的評判!因為從小沒有以別人的評判指導自己的習慣。
揚揚媽媽在哈佛女孩的書上曾學過一招,讓孩子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任:再不乖,媽媽生氣啦。未遇上“愛和自由”時,揚揚媽曾經用過,看了《愛和自由》之后,嚇出一身冷汗:還好,用得少,趕緊改。如果長期讓孩子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任,孩子就學會觀言察色,迷失自我。揚揚媽后來的說詞是:寶貝,必須做某件事情是因為……(某個自身需要做的理由)。媽媽生氣是因為媽媽自己有情緒,和你無關。 打針了,揚揚說:“媽媽我怕。”媽媽說:“是的,打針是讓人害怕。一會兒,護士阿姨扎針的時候,你覺得疼,想哭可以哭,想大聲叫也行。媽媽會抱著你,媽媽在身邊陪你,安慰你!” 然后親親揚揚,更緊地抱住她,揚揚從媽媽的眼神中獲得了支持的力量。每一次都用這樣的處理方式,揚揚對打針不會強烈的抗拒。 讓孩子學習敞開全身的感受力去感受疼痛。如果痛苦一來,就把痛苦與自己阻斷,那就是心理學上說的,起了心理防御機制:我不要感受,我不要感受。這樣的孩子習慣的模式是:不要記住,不要記住,記住是件痛苦的事。長大后常常做事常常丟三拉四的,因為這些已經成了他頭腦里的自動化的體察和感知模式了。 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直面痛苦的能力,他也不可能有很強的藝術感受力。我們現在的家長最常用的模式是,把孩子的感受與自我斷裂開,然后又逼著孩子學藝術,孩子無法深入地學習藝術時,就罵孩子,殊不知學藝術是以敏銳的感受力為基礎的呀!
唉! 揚揚在學習分享,媽媽問:“寶貝,涓涓和你分享蛋糕,你開心嗎?”“嗯,開心。”“你下次愿意和她分享你的食物嗎?”揚揚媽用的這句話的關注點還是放在孩子的內在的。通常情況下,媽媽們愛用另一句:“下一次,你一定要和涓涓分享食物哦!”外在的要求出現了,壓力隨之而來,內在的意愿不被重視。
尊重孩子肌膚的感受力。有一天,媽媽給揚揚買的小褲衩時,遇上了揚揚的小伙伴景兒的媽媽也在那個店里買小褲衩,說景兒非常喜歡穿小褲衩。買回來后,揚揚不想穿,那個當下,媽媽腦海里冒出一句話:“你的小伙伴景兒就愛穿小褲衩,你怎么……”還好這句話沒說出口,媽媽知道每個孩子肌膚的感受力是不一樣的,不能和別的孩子對比,于是改了一個說法:“揚揚,你為什么不喜歡?”“我覺得褲衩太小,穿起來不舒服。”“哦,不舒服,那是舊的褲衩太小了,勒到你的小屁屁了,今天媽媽買大件點的了,你試試看,如果還是不舒服,媽媽另想辦法,好嗎?” 你看,小小的穿不穿小短褲的一件事,都得注意把重點放在孩子的感受力上,不能勉強孩子,不能把別的孩子的情況套用在自家孩子身上。
有時候,揚揚媽也會犯些小錯誤,比如說:“揚揚,快穿上這件裙子,讓我看看漂不漂亮。”揚揚說:“好的,我呆會兒穿到學校,老師們肯定會說我漂亮。”揚揚媽一聽:“壞了,要是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取得別人對自己外表的評價上,豈不成了別人的心理奴役?”到了學校趕緊交待老師們,給一點肯定就行,不要過多地評論揚揚的衣服。多少人一輩子著裝都是為了迎合別人,沒能力卻硬要買名牌,為的是讓別人看起來自己有身份。明明自己穿著不舒服,別人說好看,就把自己的身體硬擠進去,折磨自己活受罪。 穿衣服這件事也還是得回到內在感受上,后來揚揚媽學會了這么說:“寶貝,這件衣服喜歡嗎,穿在身上的感覺怎樣?”“寶貝,試一下這雙鞋,走幾步看看,感覺怎樣?合腳嗎?”這樣的說法仍然將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內在的感受。 媽媽最經常對揚揚說的是:寶貝,你乖的時候,媽媽愛你,你不乖的時候,媽媽也愛你!媽媽發出的信息是:你的自我無論是什么樣子的,媽媽都無條件地接納。 無條件地接納使得揚揚從小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狀況,包括認知上:媽媽,這個我不會。她從來不需要因為自己不會而羞愧,她是小小孩,本來就要在不斷學習中長大呀,不會這個那個的多正常呀。身邊卻常常聽到一些媽媽對孩子說:你不是會這個的嗎,怎么不會啦?孩子一下子就聽出這話里有批評的意思,心里更不自在了,哦,我不會,媽媽不接納我,下回不會的時候,可不敢讓媽媽知道了,要知道又該遭批評了。 一個孩子處在孩提時候尚不敢朝媽媽敞開心靈,長大以后,進入青春叛逆期怎么可能與長輩進行順暢地交流? 我們說六歲以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與成人之間、與社會之間互動的模式是否是健康的、人性化的,而不在于積累了多少知識。 揚揚媽從來不阻止孩子哭泣,做好共情,接納孩子內在的情緒:寶貝,媽媽知道你不開心了,媽媽理解。媽媽愛你,媽媽在這兒。 成人學習做個好的陪伴者!當孩子被告誡不要哭時,孩子往往把悲傷壓抑得更深,負面情緒始終無法消除。我們往往以為孩子忘了,其實上過一些心靈工作坊的朋友就知道,無論這件事過去十年三十年或更久,一旦情景再現,所有的痛一如當初般強烈,絕對不會因為時光的推移而減少一分一厘。
在揚揚吃飯的提醒上,媽媽說的是:寶貝多吃飯就能長身體。除此之外不說爭第一名之類的話。因為媽媽發現,之前爸爸和保姆愛用這種方法哄孩子,短時間內是有效了,但是出現了潛伏癥狀。 那一次,媽媽帶著揚揚和另一個三口之家登山時,那個家庭的孩子是個十二歲的男孩子裕裕,當時的揚揚兩歲三個月,媽媽和揚揚速度慢,裕裕媽就在后面陪同著一起慢慢走,裕裕和爸爸總走在好遠的前面。一路上只聽揚揚著急的聲音:等等我,不要那么快,快停下。然后在裕裕哥的等待下,心急火燎地沖上前去。媽媽一看這情形,揚揚顯然不知道自己與十二歲的裕裕哥哥之間體能上不具有可比性,但是她就是急呀。 媽媽估計她心里想:哎呀,我要做第一名,我可不能做第二名,第二名不好,不好,我就不要!所以不顧一切地數次要向裕裕哥哥發起沖擊。這就是我在前面提出的不能接納自己能力的局限性的表現之一。在孩子尚未具備競爭能力時過早地引進競爭。孩子現在需要的是與內在的連結,而不是與外在的標桿較勁,到心智發展成熟了,掌握了社會游戲規則之后進行良性地競爭當然是必要的。 經過登山這件事后,媽媽感悟到“第一名”這個方法的毒性不小,堅決禁止家人再用。 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對自己負責就行了,要是如衿衿媽說的,衿衿吃飽了,爺爺奶奶就開心,吃飯又成別人的事了。這個話題應該歸到立界限里去了。但歸到成長的注意力應在內在還是引向外在,也是適合的。吃飯是為了爺爺奶奶開心,肯定是引向外在了。 分析到這里,該結束了,希望更多的父母能被觸動,來改變,來理解“把孩子成長的注意力放在內在”,在養育中保持警覺,建構起孩子的自我。 讓每一個孩子放松地成長,聽得到內在的聲音,縱社會化卻無損她的自我。媽媽們自身尋求成長的過程中,也適用于這一法則,把自己成長的注意力放在內在,保持深度地覺察,一切美好的可能就會到來。(保持對這個內在變化的世界的平等心是更深的修為了!) 這樣與內在深度連結,一點一滴建構起的自我,到某一天將會彰顯出強大的力量。
另:語言的力量: 媽媽:我這件衣服漂亮嗎? 寶貝:你感覺呢?(在內在) “怎么穿了那么久還沒穿好?”(從外在否定孩子) “穿鞋子很考驗你小手的靈活性,加油!”(正面鼓勵) “筷子用起來很簡單,你看我。”(否定孩子的體驗) “筷子用起來可能不很簡單,底下對齊可能更容易夾起來。”(支持肯定,示范) 例: 倩倩,五歲,是一個容易緊張、容易掉眼淚的女孩,她最喜歡的表姐在這里和她一起度過了一個暑假之后要回去了,倩倩感到很難受,可媽媽好像不是很理解她的感受。 倩倩(眼里含著淚水):姐姐要走了,沒人跟我玩了。 媽媽:你會找到別的朋友的,你可以和隔壁的曉峰一起玩啊。(否定孩子的感受) 倩倩:我不喜歡和他玩,姐姐才是我的好朋友。 媽媽:可姐姐也要回家啊,所以你不能這么耍賴。(還是否定) 倩倩:媽媽!(啜泣) 媽媽:你都已經五歲了,大姑娘了別這么哭哭啼啼的。(不接納孩子內在的悲傷感受) 倩倩狠狠地瞪了她媽媽一眼,然后就跑回自己的房間里,關上了門。 如果用以下這幾句話,很明顯看出來,孩子的整個內在感受是被接納的。 “沒有姐姐你覺得很孤單。” “你會很想她對不對?” “當你們習慣在一起的時候,分開是很痛苦的。” “沒有姐姐在,你很多時候都需要自己一個人玩了。” 這樣的回答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親密之感。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當孩子被理解時,他們對父母的愛也更深了。對孩子受傷的情感來說,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藥!
關于這個話題,我的思考:我想,哪怕媽媽什么教育體系都不懂,只要在六歲前與孩子的內在保持連結,這個孩子就絕對健康。不拿大道理壓孩子,不與別人比較,完完全全地關注孩子的內在,僅此一條,孩子將終身受益! 通過這些思考,我發現我與我家丫頭內在的連接更深了,她的每一刻如花般綻放的情緒,深深地吸引著我。
早早聽到“兒童是成人之父”,現在才內化了。把我自己也內化成四歲,全然地感受著生活的快樂! 有時候看到電視上有關遠古人類生活場景,我就想:“人類從古到今發展得這么快,到了今天還要往哪發展呢?”看著紛繁的世界,我常常陷入深深的沉思中,樓已甚高,飛行員已達月球,未來還要怎樣呢? 曾經有人斷言奧修是超越現在人類一千年的精神領袖,剛剛看到這個說法時,對于一千年后人類是什么樣子的?我不理解。現在我開始時時關注自己的內在和周圍人的內在時,才真正明白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慢慢放下對外在物質的索求,不斷探索人類的內在世界,不斷深入了解人類和宇宙,不斷了解人和宇宙的關系。千年后的人類將呈現出靈異超凡的面貌,也許那里的人類,已經能自如地將自己與宇宙意識深深連結在一起。那時候的人類也會為今天我們只追求外在世界的成功而嘆惜,就如我們今天贊嘆千年前人類的狀態一樣。 我似乎找到了人類發展的方向?! 毫無疑問,外在的極度豐富的物質文明之后,必將走向內在世界的探索! 讓孩子的前六年走向內在,這樣的生命是喜悅的快樂的平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