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撕逼新聞,本質上,都是一種關系或一段感情的破裂。
這種關系或感情,通常都是一種親密關系:
可能是ex/夫妻關系(寶強vs前妻/經紀人);
可能是師徒關系(郭德綱vs徒弟);
或者就是眼下這兩天,沸沸揚揚的準丈母娘準女婿關系(張媽vs準女婿)。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段長時間的關系,走到需要"公然"對撕的境地,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想必也非當事人的初衷。
這多少有些像股市的"熔斷"機制,最后走到熔斷那一步,無論出發點有多好,結果都是難以想象的"不好"。
咱們先隨手百度一下,搞清楚:
何為關系?
何為親密關系?
心理學家Kelly(1983)認為,
關系是指二個人彼此能互相影響對方,并且互相依賴。
也就是說,只有當兩個人之間互相影響與依賴的時候,我們才能認定他們之間存在著關系。
Levinger和Snoek(1972)在這個解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互賴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并用它來說明隨著互賴關系的增加,關系變化的特點。
他們以兩個人之間關系發展階段為例,把人們之間的關系分為四種:
一是兩個人互相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彼此無任何關系,稱為零相向性;
二是單向性:一個人知道另一個人的信息,但未發生任何直接接觸;
三是雙向性:兩個人開始互動,如借談話或書信來往;
四是多項性:兩個人的依賴程度增加。
在共同關系中,當兩個人的互賴性很大時,我們把這種關系稱為親密關系(Close relationship),親密關系的特點有三個:
一是兩人有長時間頻繁互動;
二是在這種關系中包含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活動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動及興趣;
三是兩個人相互影響力很大。
提煉一下,我的理解如下:
1.關系必然涉及到兩方,相互影響與相互依賴的重點在于"相互"二字,其隱藏前提是雙方能力相當或互補;或許短期內有差距,從中長期而言,需趨于均衡;所謂關系中的"與時俱進"。
2.更簡要直接的解讀,可以從英文"interdependence"說起,inter乃相互之義,dependence乃依靠之意。inter的前提是,可以/值得依靠。
3.想象一下,任何一邊倒的關系,通常都只是單向的;而另一方常有可能處于零向的狀態;或者表面行為是雙向的,實際心靈卻是零向的。
4.親密關系中的這種"偽裝",或許是長期如此,但更有可能的是,時光流逝后的"差距"及"差距"加大,最終導致有一方不愿再"無望"的付出,或者有一方"跟不上"對方的生活/工作/價值追求的節奏而破裂。
張靚穎與馮柯的情感歷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女方愛男方更多,甚至不夸張的說,多很多:
從被蒙圈兒被小三兒;
到相處十余載后,演唱會上女方"不得不"說,"愿意娶我的那個人,你上來";
到某人半天不上臺滴磨磨唧唧,以及"讓靚穎給你們唱歌吧"的不疼不癢;
再到丈母娘從其它渠道,得知女兒的婚事....;
這份感情的天平,實在失衡的厲害。
這種失衡,尺度一再退讓,木有邊界。暫且不說男方的問題,單從女方角度而言,會否需要考慮一下,為何自己的尺度,可以一放再放?究竟將自己的何種缺失,投射在這個人身上?
或許有人會說,浪漫的愛情,不就是一味滴,全股腦兒滴付出嘛?這在荷爾蒙爆棚的熱戀階段,或是青春懵懂的無知階段,可以理解。
可是戀愛十幾年,已過而立之年的成年人,面臨這些境況,會否多少覺得有些不對勁?
同理,張媽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亦是如此。面對已有諸多歷練的女兒 ,已長大成年的女兒,是否仍能以兒時母親式的方式去對待她?
年輕的時候,看到是非,總要找出個對錯。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待問題的角度多樣化,越來越能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因而也就慢慢知道,所謂"惡劣"的事情或行為,不是短時間形成的。漸漸理解"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講的是,真相往往有多個面相,不是看起來,那么簡單,那么一蹴而就。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
一個人的動機,可以揣測,卻無法判定;而一個人的行為,特別是一貫的方式,卻"有跡可循"。
若是親密關系中,時常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莫要怨天尤人。通常是,自己不知不覺中,默許或縱容了這種"無邊界";而回望內心,其實也知道,自己息事寧人,一退再退,想換取的是什么?
可惜的是,世事多少,都有規律可循。這種"想換取",往往以"不得",或者以"摔得鼻青臉腫",再爬/爬不起來而告終。
因為,當失衡的天平,如大廈般傾倒時,
要記得:任何一段關系,如天平,或許無法一直平衡;可一邊倒的關系,像沙漏,終有見底的一天?
不要忘記:你是如何一點點,讓它失衡,終究導致關系或感情,如沙漏般,露底的。
衷心希望,那些迷失在親密關系邊界中的你,可以覺察到自己內心的缺失,明了這種缺失多半源于童年,原生家庭,或是某些已忘卻的極端事件。而這些缺失,并非靠"無邊界"的退讓,可以換回滴。
投射,畢竟只是投射而已,無法改變事情的原本面目。只有去面對真實的內心,面對自己的"缺失",覺察自己的底層"信念",才能找到行動的突破點,而往往這時候,事情才會開始出現轉機。
p.s.不追星的我,算是喜歡歌手張靚穎的勤奮、努力及唱功。雖說,想祝福她;但亦知道,就算她在他那兒栽一大跟頭,憑借她初入歌壇的那份毅力或耐力,她還是能自己爬起來的。希望,如她申明所說,"我有判斷因為我有信任",而這"信任"是一段關系中,可以/值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