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姓姬,名奭(shì),是周初王室的重要輔佐大臣,燕國的奠基者,因其采邑地在召(今陜西省岐山縣西南),故稱召公。召公官居太保,與周公旦、太公望共列為“三公”,為西周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其勤政愛民的思想,更是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成為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來源。
周武王滅了殷商,建立了周朝。他死后,把江山傳給了兒子周成王。周成王即位的時候年幼,幸好有兩個賢臣輔佐他。這兩個賢臣,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召公。可以說,召公的功績和影響并不遜于周公,然而由于歷史中關于召公的文字記錄極少,導致召公的光芒長時間被遮蓋,不為人們所知。
召公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到基層去,深入各地方去辦公。有一次,召公在辦公,當時天氣炎熱,召公不愿意在屋里待著,而是每天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他辦事非常認真公正,給老百姓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具體難題。召公走了之后,老百姓十分懷念他,不許任何人動他曾經辦公過的那棵甘棠樹,《詩經》里有一段描述這件事: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注釋
蔽芾(fèi):樹木高大茂密的樣子。
甘棠:棠梨,杜梨,味澀可食。
芾:盛貌;
蔽:謂可蔽風日也。
翦:同“剪”,伐,砍伐。
茇(bá):草舍,此處用為動詞,居住。
敗:伐,毀壞。
憩:休息。
拜:拔也,一說屈、折。
說(shuì):通“稅”,休憩,止息。
"蔽芾甘棠"是說甘棠樹剛剛長出小樹苗。由于召公是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的,"召伯所茇",所以,在這些甘棠樹還沒長成大樹的時候,不要把它伐了,也不要傷了它的樹枝,這就是"勿剪勿伐"。第二句"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就是說要把甘棠樹好好養著,別讓它枯死了。為什么?因為"召伯所憩",就是召公曾經在這個地方休息過。第三句,說"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就是說一定要好好地侍弄這樹,因為"召伯所說","說"在古時就是住宿,就是說召公曾經在這里住宿過。從《詩經》這幾句詩,我們可以看出,召伯作為一個國家官員,在基層百姓中享有多么高的威望。召公通過認真替百姓做事,換來了百姓對他的愛戴,也留下了這條成語。
召公在周王朝興盛過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是周朝初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股竑重臣,為建立、穩定、鞏固西周政權做出了重要貢獻,歷文王、武王,輔佐成王、康王,開創“成康盛世”,最先提出并倡導“敬德保民”思想、“非天命說”思想等,對后世影響深遠,歷史上有名的“甘棠遺愛”就是召公德治思想的最有力見證。“甘棠遺愛”這一千古佳話,幾千年來,文人墨客也寫下了大量歌詠召公及“甘棠遺愛”的詩文。
滅商大業既成不久,武王染病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和召公輔佐。為了新建立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周召二人分陜而治,“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由于周初復雜的形勢,周公采取攝政的舉措,不料引起了管、蔡“三監”叛亂,而召公亦“不說周公”,于是周公作《君奭》以表明心跡,召公疑慮釋然,從國家利益出發,堅決支持配合周公的舉措,兩人合力平叛,使周人免受常年戰爭之苦。
召公的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