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逛張泉靈微博,下面一個網友留言問她:“你怎么從央視辭職了?這么好的工作”。
我當時噗嗤就笑了,腦海中跑過從央視辭職的一票名人,什么馬東、羅振宇、王凱……當然還有很多,但以上列舉的名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選擇了互聯網創業。
他們在央視工作時不夠優秀嗎?
央視的薪水太低了嗎?
央視的工作會比創業壓力還大嗎?
我想沒有人會對以上問題持肯定態度。但他們真的不怕失去好平臺,失去影響力,失去穩定嗎?
不怕。
人和人的性格與志向不盡不同,離開體制這件事,難說誰的選擇是對是錯。但想必他們每個人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各式分析之后才做出的決定。
了解了自己有著自由的靈魂卻勉強禁錮在鳥籠之中,對人對己都沒好處。溫水煮青蛙只會慢慢消磨他們原本的意志,使之變得平庸。
變得平庸?能在央視嚴苛環境下生存下來的人,誰還沒點兒真本事,甘心平庸下去嗎?
這其中大家熟知的“奇葩教父”馬東曾在澳洲留學,因為看到臺灣著名主持人胡瓜的綜藝節目而愛上主持事業,毅然放棄互聯網精英的潛在人設回國讀傳媒。多年后,正當他在央視做得風生水起并被大眾熟知,卻又果斷放棄,加入互聯網企業愛奇藝。
他說,他無法接受和90后、00后在一起時卻聽不懂他們在說些什么。
所以,就有了現在你們見到的綜藝圈老司機MM馬,以及他的創業產物:米果和米未。
他的前半生看起來經常在清零,但他明明是將前半生所學的主持、制片、互聯網雜糅,才創造了中國互聯網綜藝的神話啊。
禪師的故事聽了許多,最喜歡的還是空杯心態的故事,只有倒出去舊的,才能裝下新的。在我看來,盛舊水的余溫,才能讓新水喝下肚時不至于那么涼啊。
所謂清零,只是轉換了跑道,過去的積累沒扔下啊。
昨天看某企業人力資源總監說,很多人以為工資是珍珠,是工作換來的真正價值,殊不知工資只是裝珍珠的盒子,工作帶來的經驗積累才是真正的珠子,但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買櫝還珠。
每條跑道都能持續為自己加零,只要首位的1沒被清,怕什么勁兒呢?
羅振宇也是一個被過往工作經驗加持的好例子。主持經驗,財經類節目制作而結識的人脈,當然,還有他本人對新鮮事物的求知若渴。
羅振宇靠著央視多年的主持經驗,做起《羅輯思維》來得心應手,知乎上有人問,為什么羅振宇具有很強的品牌號召力?
我記得采銅老師回答說:因為是曾經的媒體人,所以做起視頻內容來說話的音色、語調、節奏、表情動作都很自然舒服。因為更懂得觀眾需要什么,所以如何開頭,吊足觀眾胃口也是拿捏得相當精準。另外,羅振宇又十分懂互聯網的邏輯,可以做到放低姿態,用閑聊的口氣輸出觀點,由此獲得粉絲追捧。
【凱叔講故事】的創始人王凱(不是你們的老公王凱好嘛~是這個光頭王凱),也是曾經的央視財經類節目《財富故事會》、《第一時間》的主持人,因為過去的主持經驗以及配音經驗,讓他在離開央視后就做了一檔《凱子曰》的脫口秀,隨后因缺乏好的內容劇本,轉而專注做了公眾號【凱叔講故事】,獲得極大反響。
這一次,在原有經驗累積的基礎上,加入了孩子給他帶來的靈感——他從自家孩子身上看到了伴讀故事的巨大市場。因為中國家庭父愛缺失啊,男聲讀故事,聲音還這么磁性,哪個孩子不愛啊?
他清零了嗎?清了,結果因為手里攥著1,又生了個1,1+1>2了。
有積累的人,有資本說我要轉換跑道,我要逃離體制,我要飛出牢籠,我要創造價值……因為人家工作的每一天都在加分啊。
讓我幫你們回顧一下,這些年離開央視加入互聯網大軍的名嘴們吧:
2010年3月,曾擔任央視《贏在中國》的制片人和主持人的王利芬宣布辭職,創辦國內首家以創業為主題的原創視頻網站優米網;
2013年8月,黃健翔加盟樂視體育,出任《黃·段子》節目主持。2015年5月開始主持樂視體育的《足球黃腔》節目;2016年5月17日,與劉建宏、高曉松合作主持樂視體育談話節目《新三味聊齋》
2014年4月,央視《24小時》主持人邱啟明加入搜狐,擔任搜狐視頻新聞財經中心制片人;
2014年8月,劉建宏從央視離開,出任樂視體育首席內容官。次年3月,與老搭檔黃健翔聯手主持體育節目《超級比賽日》;
2015年7月,曾主持《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會客廳》等多檔央視著名節目的名嘴張泉靈進入創業投資領域,擔任紫牛基金合伙人;
2015年12月,央視著名體育主持段暄加盟王思聰旗下的香蕉體育,出任CEO;
2016年1月,前《新聞30分》主持人郎永淳加盟B2B鋼鐵電商平臺“找鋼網”,擔任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
雖然有的轉型成功,有的上了賊船,但無一例外讓世人看到了他們躁動的心與澎湃的熱情,當然,還有他們從始至終不曾掉線的才能。
他們都只是在正確的時間順勢而為,做自己既感興趣、有熱情,又有能力完成的賺錢事罷了。
所以,吃瓜群眾散了吧。
有那時間還是想想一旦離開目前的平臺,真給你自由,你飛得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