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級學習是一種策略
有人用了12個月,完成了四年麻省理工大學33門的課程,用1年時間游歷4個國家,學會了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韓語和中文4種語言。
是什么樣的人,用了什么方法?作為一個學習愛好者,經常為自己的學習效果而懊惱。這樣的高能學習效果直接挑起了我的好奇心。
華章書院出版的《超級學習者》,作者斯科特·H·揚,就是牛人本尊。書中他分享了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方法。
讀此書,我的第一收獲是:超級學習是一種策略。
上大學時,總有同學平時見不到人家學習,結果考試把所有同學甩了一條街。那時自己不服氣又憋屈,同時還感嘆人家有天賦。讀過此書,我只能說:是學習策略把自己放在了該有的位置。
超級學習就是學習策略的運用。學習是一種自主自發的行為,主動練習,沉浸其中,同時又限定了緊迫的時間。
當年為了考專業英語四級,2個月內,詞匯量飆升了6000左右,直接越過了1萬大關。回顧這段經歷,它符合超級學習的條件:在特定情況下,我心甘情愿地學習,迫切地想要達到一個目標,每天忘我地積極主動地練習。只是,過了那段時間,我沒有總結自己的方法,也沒有延續這種做法,所以,還是泯然眾人矣。
高考剛剛拉上帷幕,學子們同問:我們也是迫切地學習,為什么達不到作者的效果呢?
對照超級學習策略,我發現,高考學習總有其他成分在里面:為家人,為老師、為學校,為虛榮心……潛意識中,個人的抗拒看不到。同時享受感沒有,不能沉浸到學習中,只是在無形的壓力下的掙扎。
設定緊迫時間,自主自發而又沉浸其中,是超級學習必備的條件。
大家不妨試試。
二、學一門語言,需要多久?
中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英語學習超過12年,還是不能順暢地與英語母語者溝通交流。但英語并不是公認的難學的語言,大家公認漢語是最難學的,沒錯吧?想一想語調變化、語音變化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意義,每一個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都會撓頭,陷入迷茫。但一位網名為塔姆(Tamu)的學習者,從零開始,四個月就通過了HSK 5級考試。HSK 5級是一個什么樣的水平呢?可以閱讀漢語報刊雜志,欣賞漢語影視節目,用漢語進行較為完整的演講。
你也許會認為這是一個個案,但是還有更多的語言學習者,他們學習語言的效果讓我們羨慕嫉妒恨。在《超級學習者》這本書中,給作者帶來超級學習靈感的是一個名叫本尼?劉易斯的愛爾蘭人,他挑戰三個月精通一門語言,后來精通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蓋爾語、法語、葡萄牙語、世界語、英語、德語、阿拉伯語、匈牙利語、普通話、泰國語、美國手語……
其實,在我們中國,超級語言學習者也是蠻多的。中國的語言學家趙元任,精通十幾種語言,陳寅恪會20多種語言,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也會六種語言。
這些超級語言學習者是怎么做到的?本尼?劉易斯是旅行到一個國家,從常用語手冊開始學習,完全沉浸在這個國家的語言中,無所畏懼地和當地人對話,給自己設置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戰。學中文的塔姆每周花70~80個小時來挑戰自己。民國期間的大師們也都是在一個國家,完全沉浸到語言環境里:生活和學習都用這種語言。
超級語言學習者都是狠人,不懼怕困難重重,直接跳出舒適區,投入大量時間,忘記自己的母語,帶著極大的興趣,采取合適的學習策略,追求極致,積極自學,給自己創造奇跡。
也許,哪一天,你也可以挑戰自己:在異國他鄉三個月,學會一門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