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計算過你的一輩子究竟有多長嗎?我算過。
如果以80歲為例,我只能活四千周!
這么想來,是不是覺得很恐怖,人生竟然這么短暫!
所以啊,不要相信那些“人生漫長”、“我們還有很多時間用來試錯”等等一系列自欺欺人的話了。人生分明很短暫,短到有些人只有機會匆匆一面,有些事還來不及做我們就老了。
所以干嘛非得要求每件事情都要做地那么完美呢?干嘛非要親力親為每件事情呢?
生活不是簡單枯燥的快進和重復,它應當是充滿意義、充滿歡聲笑語的。
知名《衛報》心理學專欄作家奧利弗·伯克曼認為,高質量的人生等=有效努力+正確的活法-自我消耗。
人只有接納了時間和自我的有限性,才能從各種生活的捆綁中掙脫出來,釋放有效空間,構建更加有意義的人生。
他的這一觀點,被他寫進了《四千周》里,并通過對時間與人生的逆向思考,告訴讀者所謂的時間管理方法,并不能讓我們獲得幸福感,而那些真正掌控了人生的人,大都是有自己的生活節奏的人。
在寫這本書之前,奧利弗·伯克曼也曾是一個瘋狂的時間管理者,一個“生產力極客”,唯效率與生產力是從。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優化時間管理方法,企圖將有限的時間利用到最大化。
但世上最難掌控之物除了流水就是時間,伯克曼最終被時間征服,他在各種時間管理法面前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感覺到挫敗。就像緊握一把沙子,越想抓緊,越感覺到時間的流逝。
最終伯克曼意識到人想要掌控時間的想法是一種悖論,因為人生有限,但時間無限,你永遠不可能完全掌控時間去完成所有你想做的事情。而當他放棄對征服時間的執念后,他反而獲得了更加輕松、充實且充滿幸福感的人生。
喜歡看書的朋友們都知道,很多關于時間管理、人生管理之類的書籍,總喜歡把時間分段,并列各種計劃清單、愿望清單。但跟著做了才發現,清單這東西,永無止境,而且列了也不一定會執行。
這倒不是怨我們自己執行力低,而是我們往往在列清單時,忽略了自己的行事習慣。一個人養了二三十年的習慣,怎么能是一個清單就輕易改變的呢?所以,伯克曼最終拋棄了清單,而提出了“一次只做一件事”的理論。
人生有很多清單無法控制的事,我們稱之為彈性事件,而這類事件在生活中的占比是非常大的,但我們卻從來沒有真正的擁有并掌控過時間。
一件突發事件總會把時間往后占用并推移,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在時間上做斷舍離,減少不必要做的事情,為要做的事情增加時間變量。
這就要求我們要正確的評估自己的時間和能力,不以自己無法達到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做沒有把握的事。
其實反過來想想,你是不是經常高估自己的做事效率?明明是一件能力之外的事情,卻非得要試試,結果就像是拿到了硬骨頭一樣。不啃不行,硬啃硌牙。費時又費力,吃力還不討好。
關于效率,伯克曼指出,我們只有先管理好自己,才能平衡好人生和效率的關系,而所謂的高效時間管理法,這是不存在的。
人是思維高度活躍的生物,人無法始終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而分神卻會大大降低人們的辦事效率,所以想要提高效率,就要從容易使我們分神之處下手。比如辦公或學習的時候關掉手機,盡量待在安靜舒適的環境等等。
世界上不存在一次性的完美,如果有,那一定是無數次的先完成累積而成的“量變到質變”。所以不論我們把未來想象得有多么美好,我們都應該著眼于當下,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先完成,再完美。
生命有限,我們應該把時間放在真正對我們的人生有意義的事情上,用有限的生命做有限的事,以生活的優質來彰顯時間的價值,這樣才稱得上是最好的時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