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寫完了一部美國劇情片《法官老爹》的影評,為了深入了解影評的寫法,本周一鼓作氣看完了《如何寫影評》這本書。
?雖然想到了這本書會讓我“大開眼界”,看到一半的時候,還是被書中大量的電影知識“淹沒”。一個切身體會是,以前最多算看懂了電影的主題,而編劇、生產需求、制作成本等諸多因素被不明就里地忽略了。
?一篇好的電影評論,不僅可以展示書寫者對電影感受的理解,把電影介紹給沒看過的人,還可以將電影與其他文化領域相聯系,以闡明一種文化和根植于這種文化的電影。
《如何寫影評》不難懂,卻又“很難懂”——書中簡單清晰地講解了關于電影的寫作種類,以及六種評論的書寫方式,讓想入門的人都能找到路徑。但其每一個小章節提到的關于電影工業的技術或者處理方法,都可以牽扯出若干可以縱深挖掘的知識體系。想真正搞懂,難度可想而知。
我真切的感受到此書作者的苦口婆心——書中例舉并剖析了大量電影案例,還專門撰寫一章指導學生如何通過網址搜索資料,甚至還對文稿版本提出了排版等確切的說明。
搜索作者信息得知,該書的作者蒂莫西?J?科里根是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英文系教授、電影學研究主任。難怪他書中選用的書評案例大多出自“學生”之手,而且為了用一本書的內容包含美國電影工業的博大精深,每句話都寫得精煉易懂。
這是我看的第一本關于電影文學的專業書籍,受益匪淺。
?一、你的寫作目的,決定了電影文學的方向
?喜歡書中一句話:“分析我們對影片的主題、人物、畫面的感受,不僅是理解電影的一種有效方式,而且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自身對所處世界和文化的態度?!?/p>
如果只將電影作為一種情緒發泄的載體,很難體會到上面這句話的境界。
?電影濃縮了生活情境,將某個情景放大,用影像和聲音展現出來。好的電影常能引發一種強烈的情感或智性上的回應。 不同人的不同特定的感受,必然和自身的經歷有關。如果是一部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經典電影,其中蘊含的深意(道理)也許會影響觀眾的生活。
作者認為,一個好的影評人,大多數時候內容和寫作目的是完全依讀者而定——我們評寫電影的方式和選擇的主要立場,都會視我們寫作的對象而有所改變。
如果需要區分電影文學的話,可以大體分為放映報告、電影評論、理論文章、批評文章四類。
?1.電影報告是為班級討論或者考試而準備的一篇小文章,主要是在一篇描述性的文章里總結關于一部電影的筆記。它的目標是在視聽兩個方面盡可能地客觀和詳盡。
2.電影評論是我們最常見的電影分析形式。因為讀者不具備專業的電影知識,相應地,它的功能是給大家介紹還沒看過的電影,文章大部分篇幅都在概述情節和與電影有關的背景知識。
3.理論文章是指關于電影和現實的關系、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基礎,或者電影敘事是如何不同于文學敘事的。面向具備一定電影知識的群體,目的是解釋電影中更大和更復雜的結構。
4.評論文章介于理論文章和影評之間。作者希望能揭露一些細節或者復雜點,觀眾可能第一次或第二次觀看的時候忽略這些點。 不論哪種方式,評寫電影都是復雜、且令人激動人心的事情。當準備評寫一部電影的時候,你的個人情感、預期和反應是一篇智性文章的開始,但同時必須積極地反思你的這些情感、預期和反應的來由,以及它是如何與電影中的客觀因素相聯系的。
?正如導演了《戰栗》的電影人薩利?波特所言:“記住,有一種樂趣來自分析、探索和思考?!?沒有剖析和思考的文字是缺乏深度的,而這種自問自答的方式,本身就充滿了探險的刺激意味。
二、評論電影前,你應該了解的那些事
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詞匯,以使討論更加精準,電影評論也是如此。如果可以掌握一些電影背景知識,會使評論人捕捉電影一閃而過的細節,有益于更快形成自己的理解。對術語及其使用保持敏感,也就意味著你將會對其用意更加敏感。
1.確定主題是一篇影評的開始。你需要問自己,這部電影講了什么?大多數時候,你分析出來的主題會成為文章的基礎,它們直指電影的主要思想。
?用書中一句話來講:“主題并不是電影‘道德’或者‘啟示’,而是電影中用來幫助人們理解電影情節的大大小小的概念。”
2.電影和其他藝術形式相關的術語:敘事、角色和視點。
??講到電影,大家通常想到敘事電影,而不是紀錄片或者實驗電影。而提起敘事電影,多數是指古典敘事。它的結構包括:情節發展有邏輯、在影片結尾有明顯的結局、任務始終是故事的核心、敘事風格盡量客觀。
一些電影情節中看似偶發的、自然地意外,都是以其固定的邏輯模式存在的?!白园l性或者意外性不足的敘事常被指責為造作、夸張、不自然或者牽強,而那些形式不足的敘事則常被指責為散漫、隨意和沒有形式?!?/p>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很多電影看上去很熱鬧,卻經不起推敲,甚至自相矛盾了。即便最常見的敘事模式,優雅、簡單、勻稱地表達出來也不容易。
除了經典敘事外,還有非傳統敘事或后經典敘事,它們為了與眾不同地講故事而存在。這里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沒有組成一個故事,那么組織結構的模型是什么呢?它必然有內在邏輯存在,需要深入捕捉和思考。
?角色我們很熟悉了,不論主角還是配角,他們都集中了人物的行為和電影的主題。此處分析要避免混淆真實人物、演員和角色三者之間的區別。如果僅僅認為角色是真實人物的反映,那么這樣的分析會變得淺薄和枯燥。
?視點,廣義地說,是指看的位置,以及暗示視點決定你所見之事的方式。通過視點評寫電影,均可以圍繞“電影都是以某種特定方式看待世界”的核心。
3.場面調度和現實主義。我對這一部分饒有興致。
什么是場面調度?通俗講,就是“放入電影中的一切”,包括場地、布景、服裝等元素。 這里有一句話點醒了我:“電影媒介本身強大的現實主義幻覺是我們低谷或者是忽略場面調度的最主要原因?!?/p>
簡單來說,對現實主義的幻覺是一種場面調度,這些場面調度使我們相信,這些影響就是日常生活和世界的原貌,都是我們熟悉的現實生活。 正如意大利編劇切薩雷?柴伐蒂尼主張的那樣:“電影必須講述現實,就像它是一個故事一樣;生活與銀幕之間不能有一點間隙。”?但是,你必須質疑影片中的現實主義,由此你會發現電影中的現實主義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
還有構圖、映像和聲音等方面的專業講解。比如電影畫面的景框決定了其邊界和所包含的場面調度。
攝影機通過改變其與被攝物的關系而產生移動景框,從而改變鏡頭視角。 電影剪輯意在用鏡頭構建電影中較長的段落和意義。有時某個令人困惑的剪輯,恰巧是引發觀眾思考的開始,帶著困惑到電影主題和歷史內容中尋求答案,恰巧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有了這些基礎電影知識,看似并沒有深入學習,卻因為了解不同的展現手法,讓自己的對電音的理解更加敏銳和準確,有助于我們快速形成落筆書寫的主要觀點。
?三、評寫電影的六種方法
作者將評寫電影分成了六種主要方法,只是簡單陳述,運用起來若干種交叉書寫,分清主次,也是不錯的選擇。
1.電影史。也就是歷史方法書寫。寫作者通常會依據它們在電影史中的地位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這其中強調了三種關系:電影自身之間的歷史關系、電影及其制作之間的歷史關系、電影與受眾的關系。
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要避免事先假定在任何一部電影里,甚至是紀錄片里,關于一個社會或某個歷史時期的畫面是未經媒介處理的。且,歷史是一件精致的工具,使用的時候要多加鑒別和判斷,而不僅是傳遞事實。
2.民族電影,也就是從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角度來討論電影。采用這種方法,電影中看待世界和描繪世界的方式依國家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3.類型,也就是種類的意思,根據形式和內容的模式對電影進行分類。通常根據電影的主題、人物、敘事結構和攝影技巧,將電影分為西部片、歌舞片、黑色電影、公路電影、情節劇或科幻電影(此處分類是圍繞美國影片設定的)。
熟悉某種類型電影的觀眾,通常會有自己對電影模式的期待,如果超出預期并有效,這部片無疑是成功的。
?4.作者論,即目前廣為接受常被無意間運動的電影批評方法之一。它通過將影片和導演或片中的主要人物,比如明星相聯系,來定義和檢視一部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講,指出這是“一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時,本身就是一種評論行為。而且同一導演拍攝的電影,會有相似的主題和風格特點,的確容易形成一篇主題鮮明的電影評論。
?5.形式主義種類。討論敘事或場面調度是如何在電影中以某種方式組織起來的。正常情況下,很少有人單獨就形式主義進行評論,而大多將其作為證明其他評論方法的論證。
6.意識形態,也就是和“政治”的一種微妙而廣泛的說法。最好的意識形態批評避免將自身限制在電影內容方面,而是評寫一部電影想要傳遞的自身與客觀世界的聯系。有時,意識形態方法會促使你懷疑你原本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綜上,寫一篇優秀電影評論需要以下八個方面:
?做好觀影準備,梳理自己的期待和疑問;
?學習認真看電影和做筆記,筆記思路清晰,可以直接形成文章的結構;
?確定易于著手的論題,包括影片的主題、技術及形式特征;
?確定主題后,重新看一遍電影,加深電影的理解和判斷;
?繼續梳理論點,尋找適合的論據支撐;
?列大綱;
?開始動筆,寫的過程中,擴展想法;
?反復修改文章,加入必要的修改內容。
不同章節,作者再三強調觀影筆記的重要性,一個訓練有素的影評人可以在看完電影后,隨機寫出精準細致的電影片段描繪。當你沒有思路的時候,回顧和補充筆記無疑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在補充的過程中,文章的論據和主題就會自動浮現。
正如書中所言:“養成質疑影像并就其并就其做筆記的習慣,會使你培養出一種將問題導向特定主題的能力。”
通過網上搜索,本書作者還著有《新德國電影:流離失所的影響》、《維爾納?赫爾措格的電影:在幻象與歷史之間》、《電影與文學:介紹與閱讀》、《電影理論中的批評視野》等書,可以擴展平行閱讀。 或許有人會說,看電影何必這么大費周章,消遣地看完就好。
我的理解是,與其花若干小時,粗淺的看完一部電影且收獲甚微,不如像《奇特的一生》書中主人公柳比歇夫那樣,珍惜時間,在喜愛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并尋求效果。
?發現一朵花美麗,和得知這朵花背后不為人知的成長歷程相比,后者顯然看待花朵的視角更加立體、客觀、獨立。能夠離真相更近,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么?
再說回剛才提到的柳比歇夫,他認真對待愛好這件事,當年和朋友書信往來“閑聊”藝術,現在看來篇篇都是十幾頁的長篇大論,形同論文。這份對藝術的嚴謹和熱忱,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作者在自序中寫到:“通過提取特別應用于電影評論的寫作課堂的精華,以填補寫作之南和電影研究教材間的空白,本書希望成為一個指引者。”
這本書作為與電影親密接觸的“橋梁”,引導影評人跨過“專業”的鴻溝,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