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蕭楚白《你我并稱為詩》
?
世人都好詩,以“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為榮。我雖粗陋,亦心向往之。
?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這些渴望附庸風雅的草民,就像是被賦予了某種啟示,獲得了莫大的鼓勵。
?
不會寫詩,那就多讀詩!而讀詩,自然得了解詩人。
?
市面上解讀詩人的書不少,且各具特色,我也入手了多本。然而,《你我并稱為詩》卻是讓我耳目一新。
?
本書作者自稱一流俠客、二流史公、三流詩人。其筆名為“蕭楚白”,分別取自三個武俠小說中的角色:蕭十一郎、楚留香、白玉京,帶有一股俠氣。蕭楚白對于詩詞文化自有一套獨到理解,收獲了眾多讀者的喜歡。
?
?
先說本書視角:
作者沒有從自己的角色出發,去對所選對象做一個約定俗成的解讀。而是以一位詩人自己的視角,從詩人的對自己的剖析引出其他詩人。他們或是詩詞流派相近,或是人生交集頗多,或是命運走勢相像。
?
?
再說人物勾勒:
比如屈原與陶淵明。
?
曾經聽過于丹老師解讀屈原為什么會身投汨羅江。于丹老師說:屈原投江是必然。
?
作為真正的貴族,屈原生性張揚而外顯,有著熾熱又執著的愛國情懷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兼濟天下是他畢生所求,么高傲的一個人,怎么可能接受國破、家亡、美政失敗的事實。
再看陶淵明,他生性淡泊而內斂、平實且淡然,崇尚自然的性格決定了他最終與政治的“絕緣”。人生苦短,陶淵明更注重個性的獨立和心靈的自由。
同樣是不愿同流合污,終于衍生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屈原難達兼濟天下便決然赴死,陶淵明退至獨善其身歸隱田園。
?
詩,覩在言志:
就拿屈原與陶淵明來說,高崗亮節之下,有詩為證。
?
屈原:身之察察,不受天下滔滔之濁流。
陶淵明: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
最后:
?
全書以十三次詩詞對決,開啟了十三場靈魂對話。其內容之豐富,著實讓我們像是奔赴了一場酣暢淋漓。正是作者的精彩解讀,我們才算是領悟到了“一枚硬幣,兩面人生”的真諦。
?
通過本書,我也終是借由這一全新的視角,了解到那些留名千古的詩人不為世人所熟知的一面;同時,我也探悉了他們以才華為柄、筆墨為鋒且并稱為詩的一生。
?
正如詩意即人生,讀其詩,勢必懂其人。
?
愿我們都能受惠于其詩其人,愛上文字,愛上詩。即使粗繒大布裹生涯,也能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