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五,我們依然把家庭會議和家庭共讀結合起來,首先第1部分是進行致謝環節。這一次孩子爸爸是有史以來第1次主動提出他先進行致謝,讓我和女兒都“哇~”的一聲,很驚嘆。
放學回到家,在飯桌上,女兒就一直巴拉巴拉的給我們分享她在學校的各種有趣事情和學習的苦與累。然后女兒也跟討論了這周應該開始補習哪門科目。所以在致謝的時候,孩子爸爸致謝了女兒的主動分享,而我是致謝了女兒能夠主動規劃自己的學習,不用我們家長操心。
致謝完畢,因為也沒有什么主題需要討論,我們就進行家庭共讀活動。今天我們讀的是《奶蜜鹽》中“把每個孩子當成天鵝一樣去鼓勵”這部分的內容。
因為在共讀之前,我剛剛參與了高廣方老師線上直播的一個活動——開學后,給孩子怎樣的陪伴。在直播間我看見兩位二年級孩子的家長留言同樣表達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敢跟老師溝通,或者不敢主動回答問題,因為我也是一位二年級的老師,所以我也特別關注,高老師給出的答復是: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有些孩子是比較慢熱,我們做家長也不要過于焦慮,要學會接納孩子,應該多給孩子鼓勵,讓孩子以自己的節奏慢慢的去適應、去成長。
在今晚共讀活動的時候,我覺得這部分內容也特別適合這兩位家長好好去讀,去體會。下面我分享一下其中部分的內容:
其實任何一種鼓勵都會對人產生這樣一種正面的效果。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鼓勵不但會讓他們感到快樂,還會成為他們愿意更加努力的一種推動力。父母給予孩子的鼓勵越多,孩子就會成長的越好。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孩子笑容特別甜蜜,性格特別開朗,熱情、陽光,特別愿意與人交往,即使有時候受到一些挫折,他也能很快就忘記這些挫折,并不覺得自己受到了多大的傷害,這樣的孩子不由自主就會讓人覺得他是來自一個充滿愛與鼓勵的家庭,他一定得到過特別多的鼓勵。而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嚴,批評過多,就很容易讓孩子生活在晦暗之中,這個孩子就會整天垂頭喪氣,心灰意冷,同時這些晦暗還會在他的相貌上留下陰影,讓它變得越來越丑。
丑小鴨并不是生下來就是丑小鴨,而是從來沒有人把它當成天鵝一樣去鼓勵與期待。最后他就會認同自己真的只是一只丑小鴨了。
鼓勵不分尊卑高下,所有的鼓勵都是重要的,所有的鼓勵都會對孩子產生一種甜蜜的、令他想要更加努力的推動力。
如果有一天父母發現自己的鼓勵對孩子無效,并不是因為你的鼓勵錯了,而是因為你之前對孩子的鼓勵太少,而對孩子的嘲諷與打擊太多了,也許在孩子最需要你鼓勵的時候,你卻抱以冷漠,而遇到父母突然的鼓勵,孩子反而會誤以為是對他的嘲諷,是虛情假意,不能相信。一旦鼓勵的有效期過了,就難以發生作用了。所以,那些很晚才意識到鼓勵的意義的父母。就需要更有耐心,一直堅持多鼓勵、少打擊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重新對你產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