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學習這件事,雖然已經畢業了,但是學習知識,學習技能還需要持續下去。我們的時間很寶貴,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肯定有利于成長,所以高效學習這件事很值得我們探索。
什么是高效學習呢?學的快算是高效嗎?我感覺不是,我覺得高效學習需要做到兩點:理解和持續應用。什么是理解呢,就是知道你所學習的知識的本質;什么是持續應用呢,就是實際生活場景中,如果需要用到這個知識的時候,你能快速想起并且完美執行。
對比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大家的體會可能更深一些,老師已經講過這道題了,你覺得你理解了,考試發現還是錯了,或者看了某個題目的答案,覺得原來如此,換一道類似的題,突然又不會了,再或者你的領導給你一個任務,你信誓旦旦說2個小時解決,結果做了半小時發現不對勁了,這些都說明一個問題,我們沒有理解獲取的信息,只是獲取了信息,理解了字面的意思而已,然后我們沒有深入思考的意識,這都導致我們學的效率低;還有,我們學習了那么多東西,有時突然想表達一句話,可是心里明白,嘴上無法描述,就是知識不能持續應用,可能你剛學習的幾天可以運用,然后過了兩個月,什么都不記得了,所以學習的知識能夠持續為我所用也是高效學習的必要條件。
如何做到高效學習呢?我覺得按照一定的學習流程達到我剛說的兩點就可以,然后持續的使用這樣的流程,我們的效率會越來越高。什么學習流程呢?
第一步:準確獲取信息
第二步:理解信息本質
第三步:模型化知識
第四步:建立結構,歸檔知識
第五步:應用
第六步:循環與糾錯
第一步其實很好理解,但是非常重要,如果信息獲取都不準確,其他就不用說了,第二步是基于已經獲取的信息,理解其本質,很多人其實這一步都沒做好,理解事物本質是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式,你能從蘋果的落地推理出萬有引力這就是理解本質,你能從用戶說他想要一匹馬理解出用戶想要更快的速度,這也是理解了本質,只有理解了本質我們才能更好的應用。
第三步模型化知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知識包裝成我們更容易記憶和理解的事物,經濟學原理可能晦澀難懂,太抽象,如果能和路邊賣水果的聯系起來,這就有利于我們記憶。第四步是高效學習中比較難做的一步,需要我們慢慢培養習慣。建立結構、歸檔知識其實就是將我們學習到的知識結構化存儲,如果大腦是一個計算機,大腦的存儲也是分四個盤,第一個盤裝學習知識、第二個盤裝興趣愛好等,那么第四步就是確定學習的知識放在哪個盤的哪個文件夾,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有利于我們應用的時候可以根據知識分類快速索引出知識并且使用。第六步其實是一個糾錯的過程,我們學習的知識可能存在錯誤或者有更新,所以我們的知識需要不斷糾錯更新以應對生活。
學習這件事會伴隨我們很長時間,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碎片學習,無意識學習,結果就是時間也廢了,收獲也不多,有意識的去使用好的方法,慢慢養成習慣,可能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時間會給你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