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香港股市爆發了一場股權爭奪戰,其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萬科股戰,交戰一方是顏成坤家族,中巴公司創始人;另一方面是百利保投資有限公司。這是香港股市上一次有名的狙擊戰。這場戰役戰情錯綜復雜,而且對香港證監條例也做出了挑戰,當中巴公司知道自己被狙擊后被,為保證江山不被吞噬,大股東顏氏家族使出渾身解數進行反狙擊。整個過程可以說高潮迭起,精彩絕倫。
一、歷史背景
中巴公司全名為中華汽車有限公司,創立于1933年,一般人只知道始創者為顏成坤,其實該公司還有另一位創始人——黃旺財,旺財死了之后,黃家不斷出售中巴股份,大股東就落在了顏氏家族的手中。
顏成坤年輕時干轎夫,擁有大量坐轎,在香港島半山區租給轎夫接送富有人家出入,賺到第一桶金,中巴創立初期,在九龍市區及紅勘一帶經營,后來香港當局把香港島以及九龍兩地的交通服務分隔開來,早年香港島區的發展比九龍快,于是中巴選擇在香港島發展。
顏氏家族保守的作風一直為人們所議論,但中巴公司早年買下的廠房,隨著香港地價不斷上漲而獲益頗厚,因此使中巴公司每股的資產凈值大大高于當時市價,在這種情形下,便惹來了第三者的垂涎。
1981年7月17日,是該次股市牛市的盡頭,然而大家都知道熊市初期市場依然亢奮,投資者仍然熱衷于股票的投資,就在這時,市場上突然盛傳中巴公司可能會被收購,消息一出,中巴股價在7月份從29 港元飆升到34港元,當時消息傳得有鼻子有眼,甚至連收購價都定出來了,每股35港元,而收購者則是百利保公司。
7月22日(星期三),香港股市在銀行宣布加息1厘之后開始下跌,不過中巴公司的股票則在收購傳言中仍然持續上升。那天天氣炎熱烈日當空,不少人都飛往外地避暑,不過,在德道中遠東發展大廈20層百利保投資有限公司的會議室里,一個高度機密的高層會議正在進行,一群投資界精英包括百利保的董事總經理羅旭瑞、副董事副總經理羅嘉瑞、公司醫生 韋理、前香港上海江豐銀行螢事牟詩禮等正在計劃策動一次收購戰。
由于市面上對此已經有所傳聞,于是不少記者打電話給百利保公司要求給予證實,但都未得到肯定的答復。
當天晚上7時,百利保投資有限公司高層會議結束后,隨即向公眾發表了收購中巴的建議,建議宣稱:百利保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全資附屬公司阿瑟龍有限公司,以每股現金35港元價格,收購1350萬股中巴公司正在發行的面值2港元的股份,約占中巴公司發行股份的36.5%,而用資金約4. 72億港元,此外,百利保投資有限公司還宣布已持有7561635股中巴股份,約占中巴公司股份的20%左右。
在那個年代,收購者要收購一家上市公司,都是提出全面的收購,但這一次百利保投資有限公司提出收購中巴公司46%的股份,開創了“局部收購”的先河。
為什么百利保公司會提出“局部收購”?而不向全體小股東提出全面收購?原來根據香港公共巴士服務條例規定,公共運輸行業必須維持一家公眾上市公司,才能取得專營權。
百利保投資有限公司宣布收購中巴公司之后,中巴公司董事及副監理顏杰強大為驚訝,于是立即通過一家財經報刊借取百利保公司的收購建議的復印副本,連夜趕往中巴的財務顧問寶源投資公司開會商討對策。這個緊急會議一直到晚上11點左右才結束。
當時顏氏家族占有中巴公司股份超過35%,而百利保投資有限公司只有20%,雖然持股比例不如顏氏家族,但由于這次只是“局部收購”,只需小股東同意,顏氏大股東的地位便搖搖欲墜了。
二、野蠻人踢門
百利保公司這次的收購行動謀劃已久,早在1981年初時就悄無聲息地開始了,1981年2月24日,百利保公司從富豪酒店方面購入2522190股中巴股份,每股交易價22元,此外,百利保公司在1月25日至6月10日,還在市場上吸人198145股中巴股份。然而,促使百利保提出收購中巴公司的主要原因,是黃耀南(旺財之子)同意售出手上所持有的中巴股份,從而使百利保公司有可乘之機。
1981年6月11日,百利保公司向黃耀南家族購入3088090股中巴股份,每股作價約30元,至此,百利保公司共擁有中巴公司的股份約20%左右,共動用了1.7億港元的資金,于是百利保從暗中吸納轉而成為公開收購。
百利保主要經營地產投資生意,忽然接觸公共運輸業,當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目的是覬覦中巴公司大量優質的廉價土地。百利保公司下了大功夫,首先不斷吸入中巴股份,成為中巴公司大股東,期間再不斷向中巴公司董事會提出改善中巴公司管理與效率的建議,可惜以上建議均未被中巴公司接受,而百利保公司也曾與當局高層官員作過多次接觸,香港當局方面表示對中巴公司控制權易手并沒有任何異議,于是百利保在取得收購及合并委員會的批準后,便馬上掀起了這場收購戰。
第二天(7月23日),由于這涉及到中巴公司重大股權轉移,因此,中巴公司董事會申請將停牌一天,當天下午4時,阿瑟龍在富麗華酒店就此宗收購事件召開記者招待會,對外界闡明這次收購的動機與目的。
三、顏氏家族反擊
與此同時,中巴公司也就此事做出應對之策,該公司董事成員與寶源投資公司的財務顧問舉行了緊急會議。會后顏杰強在北角的中巴公司總寫字樓向新聞界公布該次董事會決議,決議有三項,分別為:
(1)接受原董事黃耀南以及黃仁的辭職報告,即時生效。
(2))正式委任寶源投資有限公司為中華汽車有限公司的財務顧問。
(3))中巴公司董事會指出阿瑟龍公司的收購建議絕對不受歡迎,也不能充分反映中巴集團的真正價值,不符合中巴公司股東及公眾的利益。
雖然中巴公司方面不歡迎百利保公司的收購,但卻沒有提出反收購,顏氏家族是想看看小股東究竟有多少人是自己忠實的朋友,能夠長期持有中巴股份,忍受中巴公司董事會不思進取的保守經營作風,而置百利保公司的收購無動于衷,另一方面,中巴公司不采取行動,也可能是因為顏氏家族準備在市場上爭購更多的中巴股股份,因此不提出反收購價。
百利保公司的收購建議雖然獲得證監處同意,但證監處仍然就此事開會討論研究。
7月24日(星期五),中巴股票復牌,不知道是因為股市已開始處于跌勢,還是投資者對“局部收購”不明白,復牌后交易并不活躍,開市時股價34.5港元,最高上升到35.5港元,收市價為34.75港元,成交總額為335560股。當天百利保公司和中巴公司發表的文件中均顯示,該日顏氏家族在市場上以每股35元以上的價格,購人15萬股中巴股票。
碰巧當時城市設計委員會發表北角區計劃大綱修訂草擬圖,中巴公司剛好位于北角英皇道內地段5532及7178號的露天停車場,而按照該計劃大綱修訂草擬圖則,中巴公司所占用的露天停車場及車房處的地皮可以從“工業用地”改為“綜合重建區”。這兩塊地面積共達30500平方米,經修訂后的價值大為提高,因此中巴公司的顏杰強批評百利保投資有限公司提出的收購價非常不合理。中巴董事會還發表聲明,宣稱已經委托仲量行(評估公司)對中巴物業資產進行重估,呼吁小股東不要接受百利保公司的收購建議,認為這場收購并不是為公眾利益著想。 .
百利保方面則反駁:按35港元的收購價收購中巴股份是根據中巴的物業估值,以及前景分析之后才小心制定的,而把城市設計委員會批準更改中巴車廠用地也預計在內了,羅旭瑞甚至認為收購價略為偏高。
7月28日中巴公司發表最新的物業估值報告,竟計算出中巴公司物業的資產凈值高達15.7億港元,即中巴股平均每股股價為42.5港元。
四、雙方舌戰
自從中巴公司董事會發表其新的物業估值報告后,中巴公司與百利保雙方都就中巴股份每股的資產凈值展開舌戰。羅旭瑞表示中巴公司董事會的估值報告不切實際,并有取巧之嫌,因為該報告中假設那些物業不再作為中巴公司廠房,屬于待實現的利益,而阿瑟龍公司所提出的是實質利益,顯示其出價十分合理,此外,百利保公司還駁斥中巴公司提出的三項指責,建議中巴小股東接受每股35港元的現金收購。
第二天中巴公司的顏杰強馬上對百利保公司羅旭瑞的批評做出回答,另外更正了估值的數字,更正后中巴公司每股的資產凈值不是減少,反而進一步增加到42.86港元!另外,中巴方面還找到了摩托車職工總會香港巴士會為其搖旗吶喊,該摩托車職工總會香港巴士分會則表示支持中巴公司原有的董事會,并對公司的遭遇寄以同情,顏氏家族想利用輿論的力量捍衛自己的半壁江山。
顏氏家族除了“動之以情”外,還“誘之以利”。7月31日中巴公司董事會在致股東函件中提前宣布派發出末期息每股0.35港元,從而使該年度全年派息額達每股0.45港元,比1980年全年股息每股0.29港元增長55%。
為了贏得小股東的支持,中巴公司董事會還表示日后將每年盈利的50%作股息派給中巴公司股東,在這份股東函件中,中巴公司董事會還透露了有關方面的持股量,宣稱各董事及其合伙人已持有1400余萬股份,占中巴公司已發行股份的37.94%。
百利保公司方面則說他們對收購仍然大有信心,而且承認已經和持有相當中巴公司股份的投資者進行了洽商。所以中巴公司雖然控有近40%的股權,大股東的位子是否能坐穩?還是一個未知數。
說到“持有相當中巴股份”的投資者,當時廖氏家族中一名成員廖列武約占5%至10%的中巴股份,他的所作所為也引起當時市場的關注。
中巴公司方面曾指責阿瑟龍公司對香港經營巴士業務方面毫無經驗。8月1日下午,阿瑟龍公司董事長立馬親自啟程飛往澳洲,與英國一家公共運輸管理顧問公司“聯合海外運輸公司”的負責人會晤,準備在成功收購之后,由該公司協助管理中巴公司業務。
?????????????????????????????? 欲知大戰結局,請明天收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