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小半瓦爾登湖,書成了我睡前最好的催眠之物。盡管,對其精彩的描述和錦句都做了標注,對他的敢于極簡的生活實驗充滿欽佩。盛名之下,還是對作者的文字有了疑惑,為什么評價那么好的書,會讓我如此昏昏欲睡?
搜索了本文,轉載并記錄。同時,對那本《論公民的不服從》有興趣。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bce17b70102e993.html
? ? 2004年,梭羅博物館在互聯網上搞了這樣一個測試,題目是:你認為亨利·梭羅的一生很糟糕嗎?
為了便于不同語種的人識別和點擊,他們在題目的下面貼出16面國旗。到5月6日(梭羅逝世紀念日),共有467432人參加了測試,其結果是:92.3%的人點擊了“否”;5.6%的人點擊了“是”;2.1%的人點擊了“不清楚”。
這一結果出來之后,非常出乎主辦方的意料。大家都知道,梭羅畢業于哈佛大學,他沒有像他的大部分同學那樣,去經商發財、走向政界或成為明星,而是選擇了瓦爾登湖。他在那兒搭起了小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著原始而簡樸的生活。他在世44年,在許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直到患上肺病在康科德孤零零地告別人世。
是什么原因使人們羨慕起梭羅來了呢?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梭羅博物館在網上首先訪問了一位商人。商人是這樣回答的:“我從小就喜歡印象派大師高更的繪畫,我的愿望就是做一位畫家,可是為了掙錢,我卻成了一名畫商,現在我天天都有一種走錯路的感覺。梭羅不一樣,他喜愛大自然,就義無反顧地走向了大自然。他應該是幸福的。”
后來他們又訪問了其他一些人,比如銀行的經理、飯店的廚師以及牧師、學生和**職員等等。其中一位是這樣給博物館留言的:“別說梭羅的生活,就是梵高的生活,也比我們現在的生活值得羨慕,因為他們沒有違背上帝的旨意,他們都活在自己該活的領域,都做著自己天性中該做的事,他們是自己真正的主宰,而我卻在為了過上某種更富裕的生活,在煩躁和不情愿中日復一日地忙碌著。”
我們羨慕梭羅,其實就是羨慕他徹底拋開一切虛無的世俗名利,能為自己的喜好而活著;我們羨慕梭羅,因為我們也想像他那樣去生活,可就是鬼使神差地無法做到。
所以,我們只有羨慕。
代表作品
《瓦爾登湖》是19世紀美國作家梭羅的一部文學名作。作為他的主要著作之一,《瓦爾登湖》是梭羅在瓦登湖林中二年零二個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紀錄。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歸自然的生活實驗中所發現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鑒于他的第一部書《康科德和梅里馬列克河上的一周》的失敗,這一次他格外慎重,沒有倉促出版而是靜下心來重新寫作,使之更加完美。在此后的五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反復修改、補充、完善,有時為了使內容更加和諧統一,甚至將整個段落改動。在《瓦爾登湖》一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于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梭羅在這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以致于使其同時代的人誤將此書理解成一本有關自然的文獻,而忽略了其中關于哲學的內容。其實,梭羅的貢獻是建立在這兩方面之上的。在自然觀察方面,他之前已經有諸如吉伯特·懷特(GibertWhite)和詹姆斯·奧杜邦(JohnJamesAudubon)等人的自然著作問世。但是只有當梭羅的著作出版后,大家承認他才是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在他之前描寫自然界的作品,只是以“書信”、“插敘”和“雜志文章”的形式出現,報道他們對于自然界的發現。是梭羅使自然散文獨立門戶,賦予了它新的概念。如果我們把梭羅在《瓦爾登湖》中關于鳥的段落與奧杜邦的《美國的鳥類》一書加以比較,不難發現奧杜邦的書僅僅是科學報告,而梭羅的文章則是關于自然的藝術創作。把關于自然的觀察與體驗詳細地記錄下來,并賦予通俗的哲學意義,這是梭羅的書真實可愛之處。梭羅積極倡導一種生活觀念,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的生活方式,他堪稱超驗主義的實踐家。
《瓦爾登湖》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是美國現代文學中散文作品最早的典范之一。與其同時代的偉大作家們相比,此書的風格獨特甚至比霍桑、梅爾維爾和愛默生這些天才作家們更富于20世紀散文的氣息。這一特點具體體現于它的句子平鋪直敘(straightforward),簡潔(concise)和有觀點(tothepoint),完全不像維多利亞中期散文那樣散漫、用詞精細、矯情和具體,也沒有朦朧和抽象的氣息。通過閱讀此書,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本寫于19世紀的作品與海明威、亨利·詹姆斯等人的作品風格十分接近,只不過梭羅的風格更顯得豐富而已。
梭羅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社會批評家,他的目的是揭露時代的弊端。指出人們自己正將生活變得越來越復雜,最終會導致生命的衰落。相對來講,原始社會的人類生活較之現代更加幸福和充實。有的讀者往往對梭羅有錯誤的印象,即他只是一個復古主義者,主張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放棄現代文明。可是我們應該注意到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的林中獨自生活了僅僅兩年多一點的時間,這只占他生命的百分之五的光陰。而且在這段時間里,來來往往的訪客從未間斷。他自己也經常到村里探望家人和朋友。更重要的是,當他離開瓦爾登以后,還曾一再反對別人模仿他的行為。用他的話說他自己之所以到瓦爾登湖生活了一段時間,那完全是他個人的志趣愛好。如果說一個人向往簡樸的生活,只要心誠,在哪兒都可以做得到,無論是在紐約、倫敦、孟買或東京。心中有“瓦爾登”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有意義、更有目的、更加幸福,這才是“瓦爾登”的真諦。梭羅本人回到康科德后繼續過著簡樸的生活,從事寫作直至去逝。
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并不排斥,他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improvedmeansunimprovedends),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PrincessAdelaide)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著它去城里消磨時光。”從這點上看,梭羅對社會的意義并非僅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御今天這個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Simplify,simplify,simplify.”(簡樸,簡樸,簡樸。)這是梭羅的口頭禪。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復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余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復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梭羅對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人類、侵蝕人性心懷憂慮,他認為人類只有過簡單淳樸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內心的輕松和愉悅。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適宜人們在其中進行觀察、思考和寫作。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里呼聲。《瓦爾登湖》由此被認為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
梭羅是一個超驗主義者,他相信人能憑直覺認識真理,在一定范圍內,人就是上帝。人只要恢復孩童的天真無邪,就能在道德上升華。他主張人們放棄煩瑣的日常生活方式,“簡單,簡單,在簡單”,以提升生活的目標,使生活變的崇高。瓦爾登湖不僅是他生活的棲息場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故鄉。瓦爾登湖是他在喧囂的世界中尋得的一個幽雅僻靜的去處。這個地方不僅給他提供了思考的空間,也給他提供了一種樸素淡泊的心境。他在這里觀察、傾聽、感受、沉思,并且夢想。“我含蘊著,并養育著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時。”他聲稱要將獨居湖畔孕育出的珍珠奉獻到公共福利上來。在許多人看來,他落落寡合,喜歡孤身獨處。如果僅僅是這種認為,也許是對他的曲解。梭羅到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居住,不是避世,不是隱居,他反對過美國的奴隸制度,反對過美國對墨西哥的侵略,他倡導過“公民的不服從”的思想,他曾因拒絕交稅而坐過監獄,單這些就可看出他也是積極走向人生的。梭羅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歡在大自然中過簡樸生活,這是他對自由、對個人價值執著追求的表現。他并不在意某一種外在的生活方式,他只是想生活得隨便、簡單、自在。想到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時,他就來了,覺得住夠了時,就又走了,沒有任何的偽飾和造作。
在梭羅生前,它的名氣并非很大,但隨著時光的流逝,其聲譽與日俱增,被譽為美國環境運動的思想先驅。《瓦爾登湖》出版之際,各個出版社紛紛約請著名作家為之寫序。燈塔出版社(BeaconPress)出版的是平裝本,里面有環保作家比爾·麥吉本(BillMcKibben)寫的序言。普林斯頓出版社(Princeton)的版本里面有約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寫的序言,他稱“梭羅是一個隱居的圣人。”霍頓·米夫林出版社(HoughtonMifflin)出版的里面有關于瓦爾登湖的89幅圖片,普利策獎獲得者愛德華O·威爾遜(EdwardO.Wilson)為該書寫序言。香布利出版社(Shambhala)出版的版本,上面有邁克爾·麥柯迪(MichaelMcCurdy)做的木刻封面。耶魯大學的版本,里面有梭羅學會收藏品負責人杰弗里S·克拉姆(JeffreyS.Cramer)做的1634條評注。克拉姆認為《瓦爾登湖》是本關于一個英雄的書籍。“梭羅通過《瓦爾登湖》這本書,將哲學小冊子難以達到目的的先驗主義哲學思想,變成了處于迷惘狀態的人們的生活指南。”
后世影響
梭羅對美國文明的獨立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他的《論公民的不服從》對美國民主主義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列夫·托爾斯泰在1900年讀到這篇文章,對它崇拜不已。圣雄甘地在南非當律師時,宣讀這篇文章為觸犯了種族歧視法規的印度人辯護。甘地深受梭羅的影響,成了一位終生非暴力反抗和消極抵制非正義權勢的典范。通過甘地,梭羅的主張變成了政治活動的工具。后來在二十世紀,年輕的小馬丁·路德·金也深受甘地的影響,梭羅的主張便在美國民權運動的思想基礎中得到了新生。
進步意義
梭羅的進步意義至少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他關于生活意義的思考與闡示,另為一種新文體的建立。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感受到物質文明給人們帶來的“先進”,為機械化生產帶來的高速發展而傾倒,對物質的追求日益顯露。商品化時代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任何精神信念在這強大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大潮中都變得蒼白無力不堪一擊。面對這種現象,許多學者、思想家和其他一些仁人志士都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疑慮:難道資本主義商品化社會就是我們人類的理想家園嗎?難道現實中的金錢社會就是我們的精神歸宿嗎?帶著這種種疑慮,梭羅——這位先驗主義思想家獨自一人住進了離康城不遠的湖畔林中。在那里,他雖然只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但其意義卻相當深遠。在那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建屋取食過上一種原始簡樸的生活。他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向世人證明,人們完全不應該將時間傾注于無休止的物質追求方面,而應當將少量的時間用于謀生而將更多的時間用于精神探索。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梭羅正是帶著對現實生活的懷疑才來到林中投入這種實驗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現代文明。他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驗告訴人們不要為繁雜紛亂光怪陸離的資本主義商品社會所迷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其實當年梭羅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個年僅30多歲的年青人。與其他大多數人相比,只不過他更善于思考,不甘心將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花費于生計。他贊同“先驗論”的主張,提倡人們將更多的時間從事自己所喜歡的事業。他用自己在瓦爾登湖的實踐向世人證明了這樣一個現實,即人們的確將生命的意義搞顛倒了。
文學貢獻
梭羅對人類文明的第二個貢獻是他對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相當突出的成績。在早期的美國文學作品中,他的《瓦爾登湖》一直被后人奉為美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與其同時代的天才作家霍桑、麥爾維爾和恩師愛默生相比,他的散文似乎更具備20世紀的風尚。
梭羅的文字明白曉暢、簡練準確,完全沒有維多利亞時代的渙散、抽象、隱晦和傷感的情調。在這一點上,后來的海明威、亨利·米勒都繼承了他的風格。在行文中梭羅注重使用地方語言,特別是雙關語等,使自己的作品產生出一種“諷剌幽默”的意味,使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諸如斯威夫特、伏爾泰、馬克·吐溫和肖伯納等人的風格。比如,在“抵制國民政府”一文中他寫道,“我實難接受如此信條,即愈小之政府乃愈佳之政府。廣推其意,豈非取締政府為上善之策”。
梭羅代表的是一種精神,而并非僅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梭羅的天才如果僅只是沉思性的,他是適于這種生活的;但是他這樣精力旺盛,又有實際的能力,他仿佛天生應當創造大事業。他進行的研究,規模非常大,需要有極長的壽命才能完成,所以當梭羅靜悄悄地逝世時,美國還沒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她失去了多么偉大的一個國民。這似乎是一種罪惡,使他的工作沒有做完就離開了,而沒有人能替他完成;對于這樣高貴的靈魂,又仿佛是一種侮辱——他還沒有真正給他的同儕看到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就離開了人世。但至少他是滿足的。他的靈魂是應當和最高貴的靈魂做伴的;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學完了這世界上一切的才技;無論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學問。有道德的,愛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實讀者。作家、思想家。
亨利·戴維·梭羅的名言
1、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2、如果一個人和他的同伴沒有保持步伐,也許是因為他聽到了另一種鼓點。就讓他按他自己的步伐前進,無論他走得多快、多慢或多遠。
3、一個有時間增加他靈魂的財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閑暇。
4、善良是唯一永遠不會失敗的投資。
5、靈魂的必需品并不需要用金錢來購買。
6、人類已成了他們的工具的工具。
7、我們能夠愛的人,我們也能恨他們。而其余的人,則對我們無關緊要。
8、即使在天堂,挑刺的人也會找到刺。
9、許多人釣了一輩子的魚,卻不知道他們釣魚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魚。
10、等到我們迷失了,我們才會開始了解自己。
11、多余的財富只能買來多余的東西。
12、大多數的奢侈品和許多所謂的生活便利品,不僅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對人類的進步是一種阻礙。
13、絕對而言,財富越多,美德就越少。
14、充滿自信地追求你的夢想!去過你夢想中的生活。當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宇宙的法則也會變得簡單。
15、我們的生活都被耗費在細節上……簡單,再簡單。
16、不要回頭看,除非你想走回去。
17、任何事物的代價等于你用多少生命去換取它
18、你必須活在當下,乘著每一個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傻瓜站在他們的機會之島上尋找另一片陸地。沒有別的陸地,除了這一生,沒有別的生命。
19、愛就是試圖去將夢中的世界變為現實。
20、生命并沒有價值,除非你選擇并賦予它價值。沒有哪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為自己帶來幸福。
21、我們最真實的生活是當我們清醒地活在自己的夢中。
22、當我們從容不迫而睿智,我們就知道,只有大事和有價值的事才是永久的和絕對存在的,而細微的害怕和愉悅只是真實的陰影。
23、最大的收獲和價值遠不能受到人們的贊賞。我們很容易懷疑它們是否存在。 我們很快把它們忘記了。它們是最高的現實。也許最驚人、最真實的事實從來 沒有在人與人之間交流過。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實的收獲,就像朝霞暮靄那樣難 以捉摸,無法言傳。那是我抓到的一點兒星塵,一片彩虹。
亨利·大衛·梭羅
姓名:亨利·戴維·梭羅
生卒年: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
性別:男。
國籍:美國。
出生地︰馬薩諸塞洲康科德。
稱號:散文家,詩人,自然主義者,改革家,哲學家
著作列表
《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個星期》(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 Rivers ,1839年)
《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 (Civil Disobedience ,1849年)
《馬薩諸賽州的奴隸制度》 (Slavery in Massachusetts ,1854年)
《瓦爾登湖》 (Walden ,1854年)
《為約翰·布朗上校請愿》 (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 ,1860年)
《遠足》 (Excursions ,1863年)
《緬因森林》 (The Maine Woods ,1864年)
《科德角》(Cape Cod ,1865年)
《馬薩諸賽州的早春》(Early Spring in Massachusetts,1881年)
《夏》(Summer ,1884年)
《冬》 (Winter ,1888年)
《秋》 (Autumn ,1892年)
《雜錄》 (Miscellanies ,1894年)
梭羅最初與最后的旅行,最近發現于梭羅未發表的日記和《手稿》中(The First and Last Journeys of Thoreau ,1905年)。
作者簡介: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博物學家、散文家、超驗現實主義作家。生于美國康科德,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