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上一講我們講了格律詩最基本的平仄規則:相替。就是一個律句的二、四、六位置上用字的平仄必然是相反交替的。我們今天接著“相替”這個原則繼續分析,看格律詩的律句是如何形成的。
律句平仄格式的形成
我的講法和別人不一樣,大多數人講格律,就是把平仄格式往這里一擺,大家按著格式往里面套平仄用字就行。這樣當然可以,大家都省時省力,但是并不能真正了解平仄格律的形成原理,也就是說只是完成了機械地學習,未必真正能理解到格律詩的好處。所以會有很多人學了格律知識之后,認為格律真的是詩歌的鐐銬。
有很多東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不會信服,直至產生抗拒心理。
而一旦產生抗拒心理,就不可能學得好了。所以,我們學習近體詩,要首先放開對格律的成見。那要如何放開呢?就只能一步步按邏輯思維來剖析,我們明白了整個過程,才會產生認同。一旦認同了,自然就會接受,從而突飛猛進。
我們在上一講講到漢字音節在律句中最小單位就是雙音節,二言詩。其實運用到平仄來說,就是平平、仄仄,這兩種連續同平、仄在律詩節奏感中是最小的單位,同時字的發音也最好在兩個相同的音調后發生轉變,由平變仄,或者由仄變平。
應用到五言律句中,就會出現什么現象呢?平平——仄仄——平。這就是基于雙音節音調發聲變化形成的律句,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格律詩四種基礎平仄關系中的一種。那如果是仄音字開頭呢?仄仄——平平——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平起和仄起兩種格式。他們的平仄分布就是“2+2+1”的格式。
同時我們看到平起的時候結尾的那個音也是平,所以“平平仄仄平”我們稱之為“平起平收”格式,而“仄仄平平仄”我們稱之為“仄起仄收”格式。
這樣大家是不是清楚了這兩種格式的由來呢?需不需要死記硬背呢?不需要的。七言的平仄格式是一樣生成的,平平——仄仄——平平——仄,這就是七言的“平起仄收”格式,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這就是在“仄仄平平仄”的五言仄起仄收格式前面增加了兩個平音字。而“平平仄仄平”在前面增加兩個發音相反的仄音,就變成了七言的“仄起平收”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以,我們在講解平仄基本格式的時候,一般都是以五言來做樣板,因為所有四種七言平仄格式其實都是在五言的前面添加兩個相反的發音字形成。
但是格律詩并非只有“2+2+1”這兩種格式啊,還有可能是“2+1+2”的平仄擺放格式對不?所以就產生了另外兩種平仄基礎格式“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這就是中間那個字和平起、仄起發同樣的音調形成的兩種格式。那么有沒有可能是“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呢?是有的,但是因為變化不是二、四關鍵位置上的平仄,所以不認為是基礎格式的正格,因為第三字的平仄本來就是可以發生變化的。
同理“1+2+2”的格式也不重要,因為所有律句的首字都是不限平仄的,特別是首句首字,無論平仄,都不會影響整首格律詩的平仄推進。我們看一個律句的平仄都是從第二字看起,無論五言還是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