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東西最好吃?
十人中可能有九人回答:“媽媽做的菜最好吃。”連吃遍天下美食的蔡瀾也這樣認為。
蔡瀾說:“媽媽的菜最好吃,這是肯定的,你從小吃過什么,這個印象就深深地烙在你腦里,永遠是最好的,也永遠是找不回來的。有時我們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鄉愁。一桌家常菜,是平凡生活的美好。”
人會離開甚至遺忘地理上的故鄉,精神上的故鄉卻永存并用一生追尋。精神上的故鄉之一就是舌尖上的故鄉。
對于別人,舌尖上的故鄉是媽媽做的菜,對于我,是太奶奶、奶奶、爸爸做的菜。
1.
小時候,家里的早餐很講究,稀的要有粥、豆漿、牛奶,干的要有饅頭、油條、酥餅、包子,送粥的起碼有三四樣醬菜。
太奶奶做的饅頭,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饅頭。太奶奶做的饅頭白嫩、小小粒,極有嚼勁兒,卻不硬,每一口都好像在彈動我的牙齒,嚼到最后滿口面香。
后來我不再吃饅頭了,因為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饅頭。那些別人做的饅頭,要么像死面疙瘩一樣毫無活力,要么像被泡發了的胖大海,蓬松卻空洞。
太奶奶做的饅頭的口感和味道印刻在我的口腔里,再也無法重溫。我真的愿意用我所有的好多東西去換再見太奶奶一次,再吃一次她做的饅頭。
2.
奶奶是江陰人,來北方讀大學嫁給了爺爺,就留在了這里。奶奶燒得一手好菜,我吃著她做的菜長大,養成了一付偏南方的胃口。
奶奶有很多拿手菜,每年孩子們都回家時必做的是紅燒肉和菜飯。
奶奶的紅燒肉真真是一絕。肥瘦相間的五花三層肉和豆腐結、筍干一起,放在鍋里加醬油和冰糖紅燒,一夜后就可以吃了。
五花肉的油已經被熬煮出去,挑肥瘦相間的一大塊肉,放進嘴里,肥肉入口即化卻不膩,瘦肉香嫩而不柴,咸甜的味道配比剛剛好,吃得人只能發出“唔唔”聲。豆腐結和筍干吸飽了肉油和調料,反而變得比肉還要好吃。有紅燒肉時,所有人都忘記了減肥這件事,能比平時多吃一大碗米飯。
菜飯是奶奶的另一項拿手菜。菜飯其實是主食,用嫩油油、飽滿的小油菜和飯一起煮,配上肉糜做的拌飯醬,再加一點點老式的葷油,就是凝結成固體的豬油,好吃得連舌頭都要吞到肚子里。
每次回家奶奶問姐姐、妹妹和我想吃什么,大家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要吃菜飯。有時季節不對,奶奶會說油菜最近都不太好呢。可是做出來的菜飯依然很好吃,我還是能吃滿滿三大碗。我想大概是因為飯里的愛彌補了油菜的不足吧。
夏天,奶奶會做綠豆湯。綠豆熬煮出沙,配上蓮子和百合,蓮子也煮得口感綿糯。煮好放在冰箱冷藏。從外面回家,喝上一碗涼涼的綠豆湯,立刻暑氣全消,神清氣爽。
秋天,奶奶會腌制小咸菜,積蒜、醬小茄子、腌小黃瓜、腌地瓜梗,大概有五六種。從入秋開始買菜、晾曬、腌制,費時良久,費力頗多。做好放在壇子里,早上配粥吃,孩子們也很喜歡配米飯吃。有時大魚大肉吃得煩膩,吃一頓小咸菜,胃口又恢復了。
咸菜做好后也會分送鄰里,人人都夸奶奶的咸菜做得真正好,有時會向奶奶討來吃。記得上大學時,一次返校,奶奶給我帶了幾大罐咸菜,滿以為夠我吃一個月的,誰知因為味道太好,兩天之內就被宿舍的人搶光了。
3.
在別人家里媽媽做的菜最好吃,可是在我家爸爸做的菜最好吃。
爸爸是個拙于言語的人,默默為全家人做了幾十年菜。
爸爸初遇媽媽時,得知媽媽不會做菜非常高興,他在日記里寫道:聽說她不會做菜,正好我會做菜,我可以為她做一輩子的菜。然后就真的做了一輩子的菜,媽媽也就真的一輩子都沒學會做菜。
小的時候從來不覺得做菜辛苦,自己生活后,才知道做一頓飯的繁瑣,買菜、擇菜、洗菜、切菜、烹飪。在沒有外賣的歲月,有時寧愿餓著,把三餐并做一餐,也懶得做菜。
愛一個人就是不怕辛苦,為她做好多頓飯。爸爸從來不宣之于口的愛,隱藏在那一盤盤制作過程復雜、花樣繁多的菜里。
每次回家前會在心里列出一個菜單。回家后,要聽到爸爸在廚房里做菜的聲音,要吃到爸爸做的菜,才真正有了回家的感覺。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從幼年起吃到的那一盤盤家常菜,以為是世間最普通的東西。經過漫長的歲月,才明白,那才是世間最美好的、最寶貴的,再不可能會有的味道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