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R90 修復方案
1. R90 是什么
R90 是指以 90min 為一個睡眠周期,用睡眠周期數替代睡眠時間來評判睡眠時長。
我們睡覺的時候是周期性的,一個周期里有三個階段,淺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動期,總共加起來正好差不多是 90min,而一般人的最佳睡眠周期是 4-5 個,也就是 6-7.5h。
那么該如何確認自己的最佳睡眠周期呢?
你可以先從每晚 5 個睡眠周期開始試驗,連續 7 天這么來,看看 7 天之后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如果覺得 5 個睡眠周期太多了,就減少到 4 個周期;反之,如果覺得不夠睡,那就增加到 6 個周期。
2. 如何使用 R90
只要把 R90 理念融入自己的日常,你的每一天,不再由工作、回家、玩樂和一段無法確定時長的睡眠所組成,而是被分解成了一個個時長 90 分鐘的周期。
下圖是小明根據 R90 理念分解后的日程。
圖2019001
固定的起床時間,就像一根鐵錨串起了你的一天。起床時間是早上 6 點半,當然,你可以自行選擇你的起床時間,然后根據時長 90 分鐘的睡眠周期往后推算,就能確定你的入睡時間。
每晚獲得 5 個睡眠周期是最理想的。如果你 6 點半起床,那么就該在晚上 11 點入睡。如果必須晚睡的話,也可以推遲到凌晨 12 點半,甚至還可以推遲到凌晨 2 點。不必擔心睡眠不足,因為把時間軸拉長的話,這只是一周 7 個晚上中的一個。
目光放長遠些讓你更有掌控感,不要只關注一天的時光,而是展望更長的一段時期,把一天的安排當成一周日程的組成部分。這樣你就知道,如果每晚需要 5 個睡眠周期,那么你一周共需要 35 個睡眠周期。減少到 28 個睡眠周期,或許也沒問題。但再少的話,你就會吃不消。
好好利用白天的可控修復期。白天里,每過 90 分鐘休息片刻,到外面散散步,暫時遠離電子設備,可以去上個洗手間,或者去茶歇間倒杯水。白天有兩個休憩時機可以幫助到你,你可以在午后插入一個 90 分鐘或 30 分鐘時長的可控修復期,也可以在傍晚插入一個 30 分鐘的可控修復期。這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記錄每天晚上的睡眠周期以及白天的可修復期,你的手頭就有可測量的數據供你做出調整,這些調整能讓你的感覺和表現變得更棒。
你開始預先計劃未來的一周,安排好你的修復時段,并預測你將獲得的睡眠周期。這些睡眠夠了嗎?你能在這兒或者那兒,再插入一個可控修復期嗎?
當然,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變動、新的社交機會和工作需求會接踵而至,但你可以隨機應變。你可以改變你的入睡時間、再插入一個可控修復期、利用好每隔 90 分鐘的休息片段、照射充足陽光,以便時刻把握先機。你完全可以提早準備,讓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下。
一旦你能夠用 R90 來掌控睡眠,你就將擁有更多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夠掌控局面。
3. 限制限制療法
遇到睡眠問題的時候,你可以試試睡眠限制療法。它的核心是先保證睡眠質量,再考慮延長睡眠時間。
睡眠限制乍聽上去似乎不合常理。如果你存在睡眠問題,白天備感疲憊,那么進一步限制睡眠時間怎么可能幫上忙呢?
但事實上,這一療法基于一個非常簡單的假設:如果沒有獲得充足的睡眠,但你卻在床上輾轉反側、試圖入睡,就是在浪費時間。讓我們砍去這部分被你浪費了的時間,將它轉化成有效的睡眠時間。
還是以小明為例。他的目標入睡時間是晚上 11 點,固定起床時間是早上 6:30,但現在經常會在半夜醒來,然后掙扎著想要盡快睡著,結果往往效果不佳。
我們試著把他的入睡時間推遲到了凌晨 12 點半,看看他適應得怎么樣。
根據 R90 方案,我們把 7 天作為一個周期來觀測睡眠狀況,而不再著眼于一個晚上的睡眠狀況。所以,如果在 7 天之后,那些睡眠問題仍然存在,可以再減少一個睡眠周期,讓他在凌晨 2 點上床睡覺。
這似乎難以置信,但你必須認識到,這并不是一個長期措施。這樣做是為了有效地重置你的睡眠模式,并找到你的極限——你能保持多長時間的高效睡眠,然后逐步增加睡眠時間。
如果最后事實證明,凌晨 3:30 點入睡、早上 6:30 起床的睡眠模式適合小明,那么他一定會看到這一睡眠模式帶來的其他福利。
如果他在睡眠沖動最強烈的時候一下子睡著了,并連續熟睡了 2 個睡眠周期,那么也許很快就會發現,他再也不需要耳塞了,因為他沒有停留在淺睡眠階段。而只要處于淺睡眠中,無論睡了多久,我們總是非常容易驚醒。
好了,以上是對《睡眠革命》第二大部分內容的梳理和加工。老規矩,下面是讀書過程中關聯到的知識。
02. 關聯知識——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
由睡眠關聯到精力管理,因為睡眠是精力管理里一個非常重要組成部分。
好精力并不是天生的。只要你學會了精力管理科學的方法,讓其變成自己的習慣,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擁有好精力的人。就好像在健身房練肌肉一樣,你只要掌握了訓練的方法,那塊肌肉就一定能長出來。
那么該如何訓練呢?
分享一個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
圖2019002
1. 體能
我們從下往上看,最底層的是體能。精力的產生與體能密切相關,它是基礎。我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能相對于精力就如同發動機相對于汽車。
現在的醫學發現,體能好,尤其是心肺能力特別突出的人,大腦的供血、供氧、供糖都會更好。大腦的工作效率也高,長時間地工作更不容易疲勞。
而體能和我們的健康狀況、飲食選擇、運動習慣、睡眠質量都有關系。
比如,中午吃高碳水化合物(米飯、面條)會讓你下午犯困。
為什么呢?因為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都容易變成糖,讓血糖升高很快。
血糖如果上升過快,會導致胰島素快速地分泌,引發色氨酸進入大腦,色氨酸是合成褪黑激素的重要原料,褪黑素越多,人就會覺得越困。
而且吃得太飽,大量的血液來到消化道,也會讓大腦血供下降而覺得疲憊。多種原因的綜合,使你覺得困。
因此,要想下午不犯困,你一定要注意白天的飲食,維持血糖的穩定。
2. 情緒
第二層是情緒。精力與情緒有關,情緒對人的記憶力、認知力、決策力也都有影響。比如說早上起來遇到一件特別開心的事,心情大好,一天都覺得自己精力充沛。但是如果早上起來遇見一件不爽的事,覺得很窩心,一天都覺得不爽,干什么事都沒有心情。
我們的情緒是可以通過訓練從而自如控制的,就如同體操運動員通過訓練形成肌肉記憶一樣。
熱啟動練習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激發正面情緒的方法。熱啟動練習包括下面五個部分:
1.呼吸的練習。
2.感受你的心跳。
3.回憶你值得感恩的事。
4.想一想你值得改善和慶祝的事。
5.想一想你的三個目標。
完整的練習需要 15 分鐘的時間,它是美國的著名人生教練 Tony Robbins 自創的一套方法,有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查找相關教程。
3. 意義感和注意力
金字塔的上面兩層是注意力和意義感。
旺盛的精力好比是加滿油的汽車,光有了車還不行,你還需要回答兩個問題:
要去哪?
怎么去?
意義感回答的是要去哪的問題,注意力回答的就是怎么去的問題。
意義感是人活著最高的追求,是驅動我們做事的底層邏輯,是人生的操作系統,是精力的最終源泉。
注意力能夠讓我們的精力有一個有效的輸出,創造出有效的結果。注意力是我們擁有能夠自主控制的最重要的資源。 它如同我們的大腦與外部世界建立的一條通道,能夠塑造世界,也反過來塑造我們自己。沒有注意力的精力就好比是空轉的發動機,無法輸出能量,人的意識也沒有辦法得到成長和塑造。
那么如何擁有專注力呢?
第一個方法是設定盡可能清晰的目標。聚焦的第一步就是要清楚自己的目標、自己想要的結果是個什么樣的。
第二個方法是給自己的大腦加個外掛,把碎片信息清理出去。
有時候我們聚精會神地做一件事的時候,腦子里突然會冒出另外一個事把自己打斷了。過一會兒這件事又想不起來,自己覺得很難受。這種情況出現,是因為我們人腦的潛意識就像操作系統一樣是一直在活動的。偶爾會有一個小程序啟動起來,來到你的意識里面。
這個時候,你需要有一個停車場,把這些想法給放進去,留到有時間的時候再去處理,不要打斷你現在的工作。
推薦一個工具型 App「奇妙清單」,它可以幫助你很方便地記錄這些腦子里的奇思妙想,以后再定期地去分類處理。只有把碎片信息清理出去,你的腦子才能夠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第三個方法是把最好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情。
我們的腦子會對困難或者不熟悉的事有一種天然的抗拒感。比如說像制定戰略、寫一篇文章、學習一個新的技能、進行一個困難的對話,都常常容易拖延。
而腦子很容易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簡單、重復、滿足好奇心的事。比如刷朋友圈、看今日頭條,刷得都停不下來。
但是如果你想成為高手,你每天需要鎖定一段時間,通過一些儀式感進入沖刺心流的狀態,專門用于處理復雜和困難的事。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自己在哪一段時間是最有效率的,要把這段時間留給重要的事。
有關在信息碎片化時代,如何訓練大腦排除干擾,提高大腦的深度思維能力。紐波特的《深度工作》里有詳細的介紹,這本書我后面會給大家解讀的。
喬幫主在斯坦福大學畢業演講里說過:
你的工作其實將會占據生活中很大一個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做的是偉大的工作,你才能夠安然自得。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這個東西,那你要繼續去找,不要停下來,要全心全意地去找。當你找到的時候就會知道,就像任何一種真誠的關系,隨著歲月的流失,它只會越來越親密,所以你一定要去找,不要停下來。
你可以問自己四個問題:
第一,我擅長做什么?我是指真心擅長能夠給別人當老師的那個程度。
第二,我做的這個事是服務誰?
第三,他從我的服務里能得到什么?
第四,我的服務能夠讓他有什么不同?
回答清楚了這四個問題,相信你就一定能找到答案。如果你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和別人所需要的這三個東西中間的交匯點,這很可能就是你的使命,也就是你的意義感的來源。
小結
采用 R90 睡眠修復方案,你的每一天是被分解成了一個個時長 90 分鐘的周期,你會更有掌控感,能幫你實現動與靜、活動與休整的平衡。
精力是可以通過金字塔模型來進行管理提升的,它從下往上分別為:體能、情緒、注意力和意義感。
參考資料
黑爾斯的《睡眠革命》
張遇升的專欄課「怎樣成為精力管理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