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上再沒有比認識到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更讓人振奮的了。
在《人生的枷鎖》里,人生最大的枷鎖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對人生的方向、定位和未來的發展所進行的思想禁錮。
菲利普從童年、少年到成年,一直在找尋他自己。在這樣的人生成長歷程中,他擺脫了宗教對他的束縛、擺脫了愛情帶來的煩惱,最后實現了自己能掌控的人生真正的自由。
對宗教,起初他相信只要真正的虔誠,宗教就能醫治好他的腿病。但最后換來的是失望和失敗。
對愛情,他對米爾德里德幾次縱容,但她卻視他的愛為枷鎖,一次次背叛、一次次墮落為站街女。菲利普為此付出了一切代價,甚至淪為了流浪漢。最后從愛中醒悟。
對職業,他有過太多幻想。他不愿意讀宗教學校,不想成為牧師,去德國求學;后又到英國做會計學徒;發現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又去法國學畫畫;最后又回到英國學醫。學醫的過程也因為窮困,一度中止,成為了商店引導員。在最后才真正的成為了一名醫生??傊诮洑v了種種坎坷之后,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職業方向,對生存和生活有了很明確的認識。
在整本書里,最能與菲利普產生同感的是他在商店做引導員的那段生活經歷,仿佛說的就是我自己。對眼下工作的厭惡,但為了生活又不得不為之的不得已。無法改變,必須得做。正是因為這段經歷,才讓菲利普認識到自己只有讀完醫學才能真正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所以他忍氣吞聲,即使對眼前低俗的人和事充滿了厭惡之情,也極力靠幾個先令生存下去。人在生存面前都是極其渺小。但,好在菲利普有自己的規劃。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離開了這個充滿了壓榨、庸俗不堪的地方。
人生有很多事是無法控制的。比如菲利普對米爾德里德的愛,比如菲利普身無分文流浪街頭、比如菲利普的瘸腿。這些事都是事實,菲利普在豐富的閱讀體驗中,在不斷的自我反省和與朋友交往中,認識到:人生面對自己無力改變的事情時,不如順其自然,但一定要有所改變。所以,菲利普最終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愛不是束縛,愛是給與自由;職業可以帶來生存需要的食物、衣服還能夠去度假、可以維持形象的體面??傊瞬荒軟]有愛,也不能沒有職業。
菲利普是一個冷靜而又不斷反思自省的人。他從朋友的人生中不斷反省自己。起初他想要成為畫家,他學了兩年的繪畫后,冷靜的發現自己無法成為真正的大師而且繪畫無法糊口,于是他果斷放棄。他從克朗肖身上,看到寫詩也不能為人生帶來任何變化。克朗肖這個人在死后就和死前沒什么區別,雖然寫了一本小詩,但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影響。他依然是死了,就仿佛他這個人從來沒有在世界上存在過一樣。由此菲利普總結出人生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任何發生的事情只不過是在人生這個拼圖里增添一塊圖畫罷了。
所以,后來菲利普所做的事都非常務實。他跟隨朋友炒股,他認真刻苦的學醫,在感情上不再放任自己。他從身體到精神都做到了自己是他自己的,不是上帝的,也不是愛情的。他只是這個世上的一個普通的人。
這本書被認為是毛姆的自傳。但從這本書里卻能看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影子。他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不斷與內心抗爭、與宗教抗爭、與生活抗爭的努力活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