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月桃花雪
劇中,她從來都是低眉不語,安靜嫻雅之態,似水之姿。
從民間醫女入宮,封靜嬪,靜妃,靜貴妃,直至太后,《瑯琊榜》里的靜妃是走到最后的人物。
她,學識過人,精于醫術。在九安山狩獵時,靜妃給林殊把脈,診出他所中為火寒毒,并在之后林殊的丹藥吃完后又沒有及時續上之時,為他行針施藥,也能緩解幾分。
醫術雖比不上瑯琊閣少閣主藺晨和宴大夫,但劇中所說火寒毒為天下奇毒之首,能識得此毒,并減輕癥狀,已可見靜妃的醫術之高了。
劇中懸鏡司夏江指認梅長蘇就是林殊時,說他中了火寒毒,梁帝對此懷疑,而在宮中查盡所藏書籍,方找到此毒的記載,也可從側面看出靜妃對醫術的涉獵之廣。
在后來的情節中,靜妃的醫術也有所表現,都是不顯山不露水。
在為宸妃設牌位那場戲中,靜妃為梁帝點了安神香,以致梁帝出現幻覺,時時出現已故宸妃的身影,而心生追思,故讓靜妃于自己宮中設牌位私下祭奠。
但調配的安神香,卻是連宮中太醫也未有察覺有異,可見靜妃的醫術精深。
而平日里她為梁帝調理的藥浴,也讓梁帝的冬日的手腳寒涼減輕了幾分。
她,言語有分寸,懂得進退。內廷司的黃主司是個趨炎附勢的人,在看到靜妃得勢后,又送來新茶及制點心的食材。
靜妃說,怎么敢勞煩黃主司親自送來,讓孩子們送來就好了,又說都是黃主司調教出來的聰明孩子,怎么就當不得差了。
這話就說的高明了,明里暗里不僅對黃主司以前的怠慢毫無怪責之意,卻連黃主司手下的小太監也在言語上夸贊了一番。
若是換了旁人,或是沉不住氣的,也多半會諷刺幾句了。
靜妃不僅是得饒人處且饒人,也是在宮中為自己,為靖王結善緣。
言皇后在發現靜妃于宮中私祭宸妃靈位時,狀告梁帝,而這事恰恰是梁帝私允的。
若是靜妃言明了此事,也是無可厚非,但是靜妃對此事一字未提,既是對皇上的信口承諾,也是為了皇上的顏面?;噬狭P她俸祿,她也未有怨言。
言皇后有句話曾說,靜妃是個綿里帶刺的性子,可見靜妃性子雖柔,但卻絕不柔善可欺。
她在宮中安穩度過二十多年,也可得見她的進出有度。
她,善于抽絲剝繭,推理論斷。梁帝出宮祭奠太后那場戲中,言皇后在宮中為難靜妃,懸鏡司夏江指派靜妃的侍女小新故意去通報靖王,以及在靖王面前哭訴靜妃的遭遇,以制造靖王和梅長蘇的嫌隙。
后來此事之后,靜妃問詢小新是何人助她出宮,以此一直推斷出是譽王指使,操縱了整個局。
靜妃說,只要有所行動,必會露出破綻。既然可以露出破綻,那么局也就可以解。
在這一點上,靜妃的心智與梅長蘇很相似,善于推演整個局面。
原本小新的處置交給慎刑司即可,靜妃留下小新,讓小新在靖王面前親自供述了整個局是如何產生,如何操作,也讓靖王對于梅長蘇能真正的消解嫌隙。
若是沒有小新親自來供述,那么靖王依然會視梅長蘇為謀士,但卻不會全心的信任他。這也是靜妃能思慮到全局的地方。
她,心細如塵,看人極準。靖王有次進宮,提及了一些她所不曾知道的地理知識,她便問了靖王如何知道這些的,靖王說是從《翔地記》一書中得知。
靜妃因《翔地記》中的批注而對批注之人評說:看此書的批注,批注之人應是一位霽月清風,心胸開闊之人。而聽聞靖王說梅長蘇此人是一位算盡天下人心的謀士,而心生疑慮,但并不表現出來。
之后又憑《翔地記》中梅長蘇(曾經的林殊)對母親閨名的避諱,減去一筆,而識出梅長蘇就是林殊。
一本書的內容與批注字數何其多,而能在此中注意到這二字,實可謂是心思極為細密的。
在前面有一幕,惠妃被言皇后為難,去為太后點燈。一人心生怯意,正遇上靜妃,靜妃陪著她去佛堂點燈。
出來之后,卻無意中聽見有人要使用情絲繞。這情絲繞是宮中禁品,卻不知要用在何人身上。以靜妃的聰慧,已推斷出是要用在霓凰君主身上。
她阻止了惠妃去上奏此事,因她知道以惠妃的心智,必然會事不成反受牽連。
她借為太皇太后請安的時候,給蒞陽長公主傳遞了此消息,而后由蒞陽長公主出宮告知了梅長蘇,而最終救下了霓凰郡主。
為什么會找蒞陽長公主相助,是她相準了長公主的為人,當年她也曾受情絲繞所害,但心思卻是良善的。
她,善于調理食材。給梁帝做的百合湯,給景琰做的茯苓雞湯,榛子酥,給梅長蘇做的太師餅,以及各式甜點。這些食材也在劇中處處埋下了伏筆。
靜妃在靖王奪嫡的過程中,是起到了絕對重要,且穿針引線的作用的,她以靜來觀其變,制其動,但又不顯露半分,實則是高深。
最終,與梅長蘇共同助靖王登上了帝位,并昭雪赤焰舊案。
唯愿此生再無所念
靖王第一次露出奪嫡之念時,靜妃并無大驚,而是說,決定了就去做吧。
這支持,既有對自己孩子所做之事的無條件支持,也有對舊人的顧念。
她與靖王有著相同的心思,愿助他登上帝位,昭雪赤焰舊案,以祭舊人,及將士忠魂。
靜妃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她城府極深,卻又心懷良善,不愿與人相斗,但若真的相斗,她也必不會有半分怯意。
靜妃在劇中相伴一生的是梁帝,心中所系一生的,是林燮,林殊的父親。
入宮前,她在民間時曾為化名梅石楠的林燮所救,后入林府。林燮胞妹林樂瑤入宮為宸妃后,因宸妃身弱而入宮照料,后為靜嬪。
對于梁帝,她應是有情意在里面的,但應還是身為臣妃的情意,而非對所愛之人的情意。
且她與梁帝育有一子,有些情意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她恪守君臣本分,但若到最后,若梁帝真的相逼于靖王,我想靜妃這時定然也是會舍棄梁帝的。
在九安山,靜妃看到林殊面貌大改,而傷心難抑,是因她已把小殊視為自己之子。
劇末,她邀請未來太子妃,中書令柳澄孫女到宮中小坐,太子妃看到靜妃一直看著庭院中的石楠樹,問:娘娘是喜歡楠樹嗎?靜妃:一直都喜歡。
靜妃的一生可謂圓滿功成,身至太后,子為皇,有孫弄怡,此生卻唯此一嘆,所愛而不得。
? ? ? ? ? ? ? ? ? ? ? ? ? ? ?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