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群共讀這本書,剛看書名,覺得沒感覺,不是最近想聽的類型,因為是共讀,然后就一邊干活一邊打開聽了一遍,聽第一遍有些知識點刷新了我的認知,哦,原來是這樣,然后又仔細看文字解讀,帶著思考,重新認識自己和愛人,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書中鮑爾比認為,人對親密關系的這種需要是植根于人類的基因中的,是進化使得我們會在生命當中選擇少數的幾個個體來視為自己的真愛。我們必須要依賴一位重要的人,而這種需要從生命開始一直延續到生命的終止。
人對他人的依戀是貫穿一生的,不是說只有嬰兒時期才會有,所以這不是個人特殊的問題,所以我不必責怪自己。
換句話說,不管你如何追求獨立,如何自愛,如何強調獨處的充實,依戀理論都在告訴你,其實人對另外一個或是幾個人的依戀是源自基因的需要的。而且,無論我們之前多么獨立,多么不愿意依賴他人,這種行為范式都會勢不可擋地出現。
而好的依戀方式可以給人提供所謂的安全基地,這個基就是我有了一個安全的大后方,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無條件給予我們支持,從而讓我們集中精力去面對生活的挑戰。
哪怕你在面對生活中重大挑戰的時候,也會更有信心,因為你獲得了支持,萬一挑戰失敗,我的后方基地是穩固的。所以依戀關系可以讓你更放心、更有自信心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從而在社會發展方面有更好的收獲。
讀到這里你有沒有想到自己是否有好的依戀關系和安全基地。我好像一直都缺一塊安全基地,這也就是自己一直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吧。看到這里,也想到自己孩子,盡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基地,讓孩子在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樣的境地,想到家里,他依戀的人心里放心,安全,他就更從容淡定的應對所面對生活的挑戰。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大致分為三種風格,焦慮型、安全型和回避型,這三種風格是由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方式決定的。
如父母總能及時有效的回應孩子的問題,需求,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回應,就會感到安全,溫暖,幸福。
如果父母回應時有時無,讓孩子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孩子就會感到焦慮。
如果父母回應很少,或者回應很冷淡,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冷漠回避的傾向。
孩子和父母的依戀關系也會影響到以后和戀人的依戀關系。也就是說,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現出怎樣的依戀范式,長大以后在戀人面前就表現出怎樣的依戀范式,甚至還會影響到他們今后自己對下一代的養育。
回想一下自己,基本都很及時回應孩子,聽完這邊書,更應重視對孩子的每個回應。
書中說依戀風格是相對穩定的,同時又是極具彈性的,他用了一個大概的百分比,即75%左右是穩定的,那么在20%到30%的區間內是極具彈性的。也就是說你的依戀風格會隨著你在未來生活中的經歷,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與改變,但是大體上它是穩定的。
不同依戀風格在生活中的體現:
焦慮型依戀風格的人:對于他人的情緒化表現得更加警覺,對自己周圍的世界有著事無巨細的洞察力。即使對伴侶感受不太好,但是焦慮型的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只記得伴侶的優點,而且還很容易妄自菲薄。
回避型依戀風格:就是距離感,有過度自我傾向,容易忽略他人需求,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
安全型人群:包容與享受在生活中常常顯得平淡無奇他們期望親密感,也能很好的有效溝通 。
面對不同的依戀風格,夫妻之間如何才更好的相處?
對于焦慮型和回避型的人,向伴侶直接表達需求和期望,對這兩種人非常終于重要。
這里還列舉了五個有效的溝通法則:
第一就是保持內心的坦誠。
第二是要關注到自己的需求。
第三,要學會強調重點。
把你最在意的東西說出來,比如說當你夜不歸宿的時候,當你整天置我于不顧的時候,當你說完愛我又反悔的時候……這些重點都表達出來,對方就會注意到。
第四,不要一味地責怪。
第五就是立場堅定,不要步步退讓。
看完這5個有效溝通方面,一下豁然開朗,果然有效溝通是相通的!希望我們都更了解自己,做到有效溝通,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