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悉達多》是一部充滿詩性、哲思、佛教、心理學的,氣勢磅礴,光彩奪目的杰作。
本次重讀《悉達多》,仍然不能說真正讀懂了。
悉達多一直追求的阿特曼到底指什么?(阿特曼Atman,古印度梵文。印度文化中,一般具有"真我"、"自我"、"純我"、"神我"、"靈魂",以及"意識"等意義。)
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喬文達三者的關系寓意是什么?
名妓迦摩羅代表愛還是欲?
渡口的船夫瓦穌迪瓦那無可言說的智慧指什么?
奔騰不息的河流又寓指什么?
每個人讀這本書,相信都會有各自的解讀。
悉達多的人生大體分成幾段:
第一階段:婆羅門之子,富有卻不快樂
悉達多,俊美的婆羅門之子,年輕的鷹隼,在屋舍陰涼處,在河岸船旁的陽光中,在婆羅雙林和無花果樹的濃蔭下,與他的好友,同為婆羅門之子的喬文達一道長大。
少年時,悉達多只知神明和獻祭。
所有人都熱愛悉達多。悉達多令所有人喜悅。
可是他,悉達多,卻無法讓自己喜悅.
除了阿特曼,還有誰值得去獻祭,去尊崇?可阿特曼在哪里?去哪里找它,何處是它的居所?它永恒的心房在何處跳動?
第二階段:成為沙門,苦修,禪定
悉達多與喬文達追上苦行者,向三位枯瘦的沙門請求同行,并承諾順從。他們被接納了。
一切欲望、幸福和優美皆為虛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澀的。生活即是折磨。
悉達多唯一的目標是墮入空無。無渴慕,無愿望,無夢想。無喜無悲。“我”被去除,不復存在。讓空洞的心靈覓得安寧,在無“我”的深思中聽便奇跡。
他學會諸多克己之方法。他通過受苦,志愿受苦和戰勝疼痛、饑餓、焦渴和疲憊,走向克己。他通過禪定,通過在一切表象前心神凝定走向克己。
這些修行均從“我”出發,終點卻總是回歸于“我”。
禪定是什么?什么是脫離肉體?齋戒是什么?什么是屏息斂氣?那不過是逃避‘我’,是暫時從‘我’的折磨中逃出來,是對生命的虛無和痛苦的暫時麻醉。
我們只尋得安慰、麻醉,我們只學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戲。
第三階段:追隨喬達摩,轉而獨行求道
喬達摩,佛陀,釋迦宗族智者的傳說傳遍全國。
他是世尊佛陀。他已戰勝塵世疾苦,止息轉生之輪。他的言辭和氣息就能治愈病患。
有人深信,有人懷疑,而有人已去追隨圣賢和救星的足跡。
信眾說:他智慧絕倫,記得前世,他證悟了涅槃,擺脫了輪回之苦,無需再浸沒于萬物濁流。
佛陀緘默前行,陷于沉思。他寧靜的面龐無悲無喜,又仿佛從內心綻放輕柔的微笑。佛陀安詳肅靜地前行,帶著隱約的微笑,宛如一個健康的孩童。在恒久不變的平靜中,在永不凋零的光芒中,在不容進犯的和平中,他柔和地呼吸著。
他們聽見佛陀的聲音。那聲音美滿,安寧,平和。他論苦諦,苦之緣起及其滅往何處去。他平靜的論述安詳清晰。苦乃人生實相,但離苦之道業已被發覺,跟隨佛陀即可脫離苦海。
但是我還要繼續我的求道之路—— 并非去尋找更好的法義,我知道它并不存在—— 而是為擺脫所有圣賢及法義,獨自去實現我的目標,或者去幻滅。
“ 是‘我’,這個謎,讓我活著,讓我有別于他人,讓我成為悉達多!在世上,我最一無所知的莫過于‘我’,莫過于悉達多!”
我要學的即是‘我’的意義及本質。‘我’,是我要擺脫、要制勝的東西。
在這個離開世尊佛陀的清晨,他已完全覺醒。
他已走上自我之路。
第四階段:進入塵世,尋歡作樂
城中名妓迦摩羅,教會悉達多《愛經》,讓他去追求財富。
“你的詩非常優美。”迦摩羅大聲道,“若我是富人,我會為此付你金幣。但是,靠作詩賺取你所需錢財恐怕并非易事。如果想成為迦摩羅的朋友,你需要很多錢財。”
悉達多有了目標并下定決心。悉達多什么都不做,他等待、思考、齋戒。他穿行于塵世萬物間正如石子飛入水底—— 不必費力,無需掙扎;他自會被指引,他任憑自己沉落。目標會指引他,因為他禁止任何干擾目標的事情進入他的靈魂。這是悉達多做沙門時學到的。
悉達多跟著商人摩施瓦彌學會做生意。
長久以來,悉達多雖不屬于塵世,卻經歷了塵世生色之娛。他在狂熱的沙門歲月中被扼殺的感官漸漸蘇醒。他品嘗了財富、淫樂和權力的滋味。
一些富人常見的面貌漸次顯現在他臉上:焦躁、渙散、無情、貪而不足、飽食無度。富人的靈魂病逐漸侵襲他。
世俗將他囚禁。情欲、貪欲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視、時常嘲笑、視為最愚昧的唯利是圖俘虜了他。賺錢于他不再是游戲和瑣事,而是枷鎖和負荷。
他出于心靈的焦灼賭博,將粗鄙的錢財揮霍殆盡以獲得劇烈的快感。再沒有其他方式能更清晰、更尖銳地表達他對商人們膜拜的金錢的蔑視。他揮金如土無所顧忌,憎惡自己,自我嘲弄。繼續逃遁,逃到新的賭局中,逃到性和酒的麻醉中,之后再回到斂錢的沖動里。
在這荒誕的輪回中,他疲憊不堪,衰老而虛弱。
驚醒后,他感到自己被深深的悲哀包圍。
毫無價值,自己過著既無價值又無意義的生活。
了無生氣,他沒有得到任何珍貴的、值得保留的東西。
他孤單佇立,空洞得如同岸邊遇難的破船。
第五階段:河水,傾聽,覺醒
【船夫瓦穌迪瓦】——傾聽
他慶幸他最近品嘗了痛苦、絕望和死亡的味道。
他從未對一條河如此著迷,從未發覺河流的奔涌如此悅耳有力。他似乎覺得,河水要告訴他一些特別的事情,一些他從未領悟、尚待領悟的事情。
時日如飛,他跟河水比跟瓦穌迪瓦學到的更多,他永不停歇地向河水求教,首要的是學會拋棄激情和期盼,不論斷、無成見地以寂靜的心、侍奉和敞開的靈去傾聽。
“你的意思是,河水無處不在。無論在源頭、河口、瀑布、船埠,還是在湍流中、大海里、山澗中。對于河水來說只有當下。既沒有過去的影子,也沒有未來的影子?”
“我領悟到這個道理后,認出我的生活也是一條河。這條河用幻象,而非現實,隔開少年悉達多、成年悉達多和老年悉達多。悉達多的前世并非過去,死亡和重歸梵天亦并非未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和當下。”
【小悉達多】——輪回
名妓迦摩羅聽說喬達摩病危,就帶著兒子小悉達多步行前往朝覲。迦摩羅衣著質樸,她早已結束過去的生活,將花園贈予喬達摩僧團并皈依佛陀,成為朝圣者的施主和成員。
漸漸地,悉達多發覺這個十一歲的孩子已被母親寵壞。他在富有的環境中長大,習慣了美食、軟床、使喚仆從。悉達多明白,一個悲傷又驕恣的孩子不會突然甘心待在陌生貧窮的地方。
日子一天天過去,孩子卻仍舊自負而心硬,對他冷漠疏遠,不愿勞作,冒犯長輩,偷摘瓦穌迪瓦的果子。
悉達多開始意識到,孩子帶來的不是幸福安寧,而是痛苦憂慮。可是他愛他,寧愿忍受愛的痛苦和憂慮,也不愿接受沒有他的幸福和快樂。
可是自從兒子出現,他悉達多卻成了完全的世人。苦戀著,在愛中迷失;因為愛,而成為愚人。而今,他感受到生命中這遲來的強烈而奇異的激情,遭苦難,受折磨,卻充滿喜悅,獲得新生,變得富足。
“可是他,你該放他走。朋友,他不再是孩子了,他會保護自己。他要回城里,他做得對。別忘了這點,他做的,正是你耽擱的事。他設法走自己的路。”
他不能幫助兒子,也不該牽絆他。他深愛著逃走的孩子。他的愛像一道傷口。
他感到虛無,看不到快樂,也沒有目標。他坐下,禪定,等待。他跟河水學會了等待、忍耐、傾聽。
他記起年輕時曾如何迫使父親答應他出門苦修,如何同父親告別,如何離家,之后又再未回去。
難道父親不是為他受苦,如同他現在為兒子受苦?難道父親不是再沒見到兒子,早已孤零零地死去?這難道不是一幕奇異又荒謬的諧劇?不是一場宿命的輪回?
一切未受盡的苦,未獲得的救贖都會重來。苦難從未改變。
他看見孤單的父親哀念著兒子,孤單的自己囚禁在對遠方兒子的思念中;他看見孤單年少的兒子貪婪地疾進在熾烈的欲望之路上。
每個人都奔向目標,被折磨,受苦難。河水痛苦地歌唱著。
悉達多看見由他自己,他熱愛的、認識的人,由所有人組成的河水奔涌著,浪花翻滾,痛苦地奔向多個目標,奔向瀑布、湖泊、湍流、大海;抵達目標,又奔向新的目標。水蒸騰,升空,化作雨,從天而降,又變成泉水、小溪、河流,再次融匯,再次奔涌。然而渴求之音有所改變,依舊呼嘯,依舊滿載痛苦和尋覓,其他聲音,喜與悲、善與惡、笑與哀之聲,成千上萬種聲音卻加入進來。
所有聲音、目標、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與惡合為一體,構成世界,構成事件之河,生命之音樂。當他專注于河水咆哮的交響,當他不再聽到哀,聽到笑,當他的靈魂不再執念于一種聲音,自我不再被占據,而是傾聽一切,傾聽整體和統一時,這偉大的交響,凝成了一個字,這個字是“唵”,意為圓滿。
他的傷口已綻放,痛苦已風化,他的自我融入統一之中。
【少年好友喬文達】——圓滿
年輕時我們和苦行僧一同生活在林中。那時,我就懷疑、背離了種種學說和老師。現在我依然如此。可打那以后,我卻有過多位老師。
很長時間,一位美艷的名妓做過我的老師。還有一位富商,幾個賭徒。一次,一位僧人在朝圣路上見我睡在林中,停下來守候我,他也是我的老師。我向他學習,感激他。
但我所學最多的,是跟隨這條河和我的前輩,船夫瓦穌迪瓦。他是位質樸的人,并非哲人,但他對運命的深解有如喬達摩。他是完人,圣人。
知識可以分享,智慧無法分享,它可以被發現,被體驗。智慧令人安詳,智慧創造奇跡,但人們無法言說和傳授智慧。這是我年輕時發現,并離開老師們的原因。
可以思想和言說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體、完滿、統一。
世界并非不圓滿。世界并非徐緩地行進在通向圓滿之路:不,世間的每一瞬間皆為圓滿。一切罪孽都承載寬赦,所有孩童身上都棲息老人,所有新生兒身上都棲息亡者,所有將死之人都孕育永恒的生命。沒人能看清他者的道路。
在最深的禪定中存在這種可能:時間被終結,人視過往、當下和未來的生活為同時。這時,一切皆為善、圓滿和梵天。
他看見千萬人和他們的臉以萬千方式交織一處。他們互助,相愛,相恨。他們寂滅,重生。他們滿是死意,滿是對無常強烈而痛苦的信奉,可他們無一人死滅,只是變化,新生,重獲新臉。
萬千幻象從表面退去后,他的微笑平靜、輕柔,或慈悲,或嘲諷,正如佛陀的微笑。
結語:生命·覺者
每個人都有著珍貴的一生,如何感悟人生?悉達多與喬文達這兩位少年好友,詮釋了兩種全然不同的體驗方式。
悉達多渴求梵天,崇拜永恒的阿特曼,但不追隨任何老師,認為智慧無法言傳。
悉達多為了夢想,告別雙親及家園,告別朋友及老師,告別佛陀,告別摯愛,告別舊我。悉達多懷疑、背離了種種學說,是通過親身體驗來獲得人生智慧,人生之路古怪曲折。
悉達多少年知神明和獻祭。青年時苦修、思考和禪定。壯年時遇見佛陀,但轉而進入世俗生活。他什么都沒有,除了懂得三種高貴又制勝的藝術:齋戒、等待、思考。重回塵世跟名妓學《愛經》,跟商人學做生意,養尊處優,荒疏思想。再拋棄一切世俗的捆綁,在聆聽河流的聲音中,在自然中通向圓滿。
喬文達則一心跟隨佛祖,在佛祖的帶領下領悟。
但看世間凡人種種,每個人秉持自有的信念。在各自的旅程中,可能會聽從師長的指教,但也可能一意孤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算摔得頭破血流也心甘情愿。
人生不就是一場隨興的旅程嗎?身體是靈魂借住的客棧,對于茫茫的無涯的時間而言,一切的經歷都是有意義的。
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