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提到李煜,人們更愿意接受他詞人的身份,而對于那個支離破碎,惆悵落花風不定的南唐卻不愿過多提起。作為南唐后主的李煜,一心愿為家國父老力挽狂瀾,但命運捉弄加上自身不濟讓李煜不得不接受慘痛的亡國命運。也許滿身才情,志在田園山水的他本不該生在帝王之家。
如果翻看那段歷史便可得知,其實李煜本應無緣王位。他作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前有四位長兄因夭折過早,堪堪墜命,令有一大哥李弘冀,乃南唐一員勇將,赫赫戰功加上皇長子的地位,使他順理成章被立為太子。但成為太子的李弘冀并沒有對看似文弱的李煜放松警惕,因為他注意到了李煜生有闊額、豐頰、駢齒還有“一目重瞳”,歷史的經驗告訴李弘冀——此乃帝王之相。李弘冀也因此開始對李煜處處提防,他害怕剛剛到手的太子之位會在將來落到這個弟弟手里。而李煜,他毫不在乎朝堂之上的是非紛爭,相比君臨天下的英雄氣概,他更愿意縱情山水樂享田園。在李弘冀榮登太子之位之后,李煜便給自己取名為“鐘峰隱者”,意圖很明顯,他就是為了告訴哥哥:放心,王位我真的沒興趣。
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這句詞可以說是李煜內心最單純也是最真實的寫照,他實在無心參與廟堂之事,身為皇子的李煜對于國家大事一概退避三舍,長期以來,均是如此,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消了李弘冀猜忌之心。可有時人生總是充滿變數,你不想要的,上天偏要給你。
哥哥李弘冀在榮登太子之位不久,便因在王儲之爭中下毒害死了自己的叔叔后被廢太子之位,隨后中主李璟迅速立李煜為太子,而立太子的原因有些令李煜本人也哭笑不得,那就是因為李煜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很合中主的口味,這也讓李煜在十分不情愿的情況下登上了哥哥用命也沒能換來的皇位。
鐘謨曾這樣評價李煜——“從嘉德輕志儒,又酷信釋氏,非人主才。”意思就是說,從嘉(也就是李煜)輕浮懦弱,不是當君主的料。然而事實證明,鐘謨是對的。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迫于形勢嚴峻,中主李璟遷都洪州(南昌),并命李煜留在金陵(南京)為太子監國,也是從這開始,李煜的地位正式上升到巔峰,雖然父親依舊在位,但朝中大小事務基本已經聽從李煜的安排了。顯然,李煜并沒有從山水田園中走出來,作為一國之君的他,“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也就是說,他和歷史上那些昏庸無道的皇帝差不多。雖然就算李煜是個勤勉的好皇帝,也不能讓南唐有什么大的作為,但延長一些壽命還是可以做到的。只不過,李煜的錯誤,或者說是李璟的錯誤,讓南唐徹底失去了機會。宋朝實在太過強大,面對殘弱不堪的南唐,他們以摧枯拉朽之勢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后被俘至汴京,封違命候。
南唐最終還是亡在了李煜的手中,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北环罄铎系脑~壇地位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他詩風大變,從風花雪月的兒女情長,變成了懷念故土的凄涼悲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而這一切,都是亡國之痛換來的。
被俘的日子自然難熬,遭受的屈辱困苦數也數不清,李煜懷念曾經紙醉金迷的生活;懷念他的大小周后;懷念江南故國的風月草木。然而眼前,李煜面對的是自己階下囚的命運,面對的是孤身一人衣冠不整的自己。他恨這個世界,他明明什么都沒有做,但為何要受到如此折磨。他恨自己,恨自己軟弱無能,如果南唐仍在,自己怎會受到如此的屈辱?;蛟S,自己本不該生入帝王家吧??上В鼪]有如果,只有曾經。
還記得文章開頭的那首詞嗎?那首《虞美人》是李煜42歲生日時所填,李煜將滿腔哀愁與憤懣全部寄托在這首詞當中,那一夜,他化筆為刀劍,揮毫潑墨間,字字如血,他將那痛徹心扉的悲哀與惆悵毫無保留的揮灑在墻壁之上。完成之后的李煜,隨即便吟唱起來,他大聲抒發自己的亡國之恨,可謂聞者傷心見者流淚。也正因為這首詞,讓趙光義殺性頓起,他實在無法容忍李煜繼續下去。于是乎,他命人送來毒酒,讓李煜服下。李煜深知趙光義的用心,絲毫沒有反抗,他拿起毒酒,如同昔日般一飲而盡。酒入愁腸,毫無醉意,有的只是痛不欲生和無限悔意。
“死了也好,我也無所顧忌了。”
李煜在被俘兩年之后終于離開了讓他又愛又恨的塵世間,而他那些經典的詩詞卻沒有隨著歲月而逐漸消逝,而是伴隨著崇敬與惋惜一直流傳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