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深圳也進入了秋冬,14到22度的天氣涼爽,晚上6點下班從公司走到地鐵那段路,比較深刻感受傍晚的冷風。上樓梯時,腦海中突然想起,冬天應該吃餃子,熱騰騰的餃子能將寒冷的心和身體都暖化了。回家就和婆婆講,周末包餃子吧。
? 周六早上,她買了好肉,剁了很久。我們從奶龍公園玩回來,吃完午飯,我就專心致志揉面、搟皮、包餃子了。
? 包餃子時,睹物思情,想起小時候,爺爺奶奶還住在西院(爸媽原來結婚的村里房子,東院是大伯大媽家,1997年我們7歲,爸媽帶著我們去鄭州做生意,西院就爺爺奶奶住了),西院的廚屋里,好像是暑假,我、婷婷、姐姐三個人一個搟皮,一個人按皮,一個人學著大人模樣包餃子的情形。
奶奶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一個凳子,裝滿餡兒的盆在凳子上,旁邊的圓桌子上放一個大圓biner,它是由空竹子用線拼成一個圓形,放餃子、饅頭整好后放涼,最好的工具了。
奶奶就負責包餃子,搟好的皮圓圓的,里面填滿餡兒,餡兒放在面皮中間,周圍留一圈,捏完中間,再兩手各捏一邊,一個餃子就快速捏好了,省時省力還不露餡,餃子肚子鼓鼓,上面像個扇子,很好看。
我小時候不會包餃子,奶奶就耐心教我,怎么中間捏、兩邊捏。我好像最先學會的是包餃子,當時應該有10歲。
包餃子之前,孩子們或是新手,都會安排搟餃子皮。
婷婷和姐姐先學會搟皮,我覺得她倆搟的很好,但是記憶中,奶奶要求比較高,餃子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比掌心稍大一點。也不能太厚,吃起來皮厚不好吃,也不能太薄,會煮爛,餡兒還沒熟,皮已經爛了。
記得當時奶奶就兇了婷婷,印象中,老人家沒有兇過我和姐姐,當時孩子多,老人家都會親孫女孫子,不太親外孫女外孫子,我也比較奇怪為什么都有這樣的心理,長大以后老公和同學朋友聊起來,都有類似經歷。而現在孩子們少了,都很親了。
我當時經常做的是按面皮,這是個什么步驟呢?
就是大人會從缸盆里面拿出一坨面,然后揉兩下,中間戳個洞,揉成一個很大的甜甜圈形狀,只是中間孔很大。然后拿刀切開,開始邊扭動長條面,邊切成小圓坨,這時候,在搟面皮之前,需要將面壓圓,為了搟面皮節省時間,我就是這個工位,很簡單吧?主要小時候技術不行,都不能被安排在搟皮、包餃子這些有技術含量的工位。哈哈哈哈,不過我能參與,就很開心了,尤其過年,一大家子一起包餃子,邊聊天邊干活的日常,沒想到在我成年離家后,變成了彌足珍貴的魂牽夢繞。
記得我稍大些,好像12歲左右,我搟皮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躍,最開始我對著面皮是上下搟完,再左右搟,面皮不能自動轉動,我搟的面皮就不夠圓,而且時間比較長,跟不上大人包餃子節奏,經常她們包完了,我還沒搟出來面皮,她們就空置,浪費了很多時間。
就像我畢業后在工廠負責產線工程師,20個工位,如果設計不合理,前面很忙,后面卻很閑,這樣后面就浪費時間,最好是大家都忙,每個工位動作不超過5個步驟,時間不超過10秒,這樣整體效率最高。
我們包餃子其實就和生產車間很像,大家齊心合作,這樣就能很快吃到熱乎乎的餃子咯。
我是從10歲練習到12歲,偶然有一天,我搟皮時,突然面皮自動轉起來,越轉越圓,而且不需要我多余的動作,停下來把面皮整理下的動作都省了。我開心的不得了,和大人、婷婷我姐分享炫耀,她們都為我開心,哈哈哈哈。
然后我就可以留在搟面皮的位置上,多么難得呀,要知道我之前一直是壓面皮的位置。可是我姐姐速度很快,好久一段時間,我也不能超過她,但是已經不耽誤后面大人包餃子的事兒了。
餃子包完,負責下餃子的,印象中一般是男性長輩。爸爸、大伯、爺爺都會參與其中,因為餃子會yu,就是水滾后上面白色泡沫會落到煤氣臺或煤爐上,所以要有一個人負責看管。
大多時候搟面皮是我們女孩子我和姐姐在干,小靜姐去哪兒了?印象中她沒搟過面皮,包餃子是媽媽、大媽、奶奶,所以男長輩就會參與下餃子。
下餃子也需要細心觀察,肉餡兒點三次滾,意思是看到過里起白泡,就要快速倒入半碗冷水,素餡兒如韭菜雞蛋,點兩次滾就熟了。
在下餃子時,男長輩也會剝蒜、搗蒜,做蒜汁,一勺蒜汁潑在餃子上,再放點辣椒油,艾瑪,別提多好吃了。夏季,我爸還會安排我采一個綠色植物,河南特有得,和蒜一起搗碎,潑汁到餃子上,也很好吃。
成家后,每次包餃子,都能回憶起小時候關于餃子的故事、畫面,以及當時我愉悅快樂的心情,家人輕松歡樂的氛圍。
雖然我知道我回不到過去的些許遺憾,但回過頭一想,這也許就是時間長河教會我,學會珍惜的經驗。
哦,這周四就要去海南找爸媽了,很開心。
其實仔細想想,每天平凡的日子并不閃耀和特殊,但是多年后,某些時間會將思緒拉會從前,就會把從前的日子鑲上金邊,顯得格外耀眼,這也許就是我珍貴的回憶。
爺爺下班回來帶給我們的外面好東西,比如95年左右的康師傅,97年左右的固定電話,逼逼機,出門旅游帶來的貝殼、珍珠項鏈,奶奶在家給我們做的洛饃、餃子、手搟面、新鮮蒸出來的大饅頭、炸饅頭片,媽媽大媽炸的好吃的魚塊、炸丸子,大伯開大卡車帶我們出去看電影的興奮,爸爸出門買的冰箱、電視,在河西村那個西院,承載著我的整個童年。
我懷念西院、我懷念當時幾歲爸媽爺爺奶奶大伯大媽哥姐弟弟的相處時光,大家認真生活的模樣,是我日后走的更遠的動力。
想起近期度莫言文章,他觀察生活的視角就是這么真實,啟發我也回憶幼時生活。記錄下來,讓自己表達欲得到延伸,讓自己真實生活過得日子顯得更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