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時候,天然的覺得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他們亂發脾氣,滿腹生活怨氣;他們不管孩子,成長缺席,那也是愛孩子的。
所以,在年幼時,天然的給自己洗腦,「爸爸是愛你的」「他一周回來一次,總歸還是愛你的」「他不管你日常生活,也是愛你的」「他從不去學校,甚至找不到班級,不認識你的班主任,也是愛你的」「他只是太忙了,他要賺錢,但是愛你的」
成年,涉世已深后,以上都被我叉了。
親子關系,是要表達的。
一個人愛不愛你,不看他怎么說,看他怎么做。
他沒做,他不表達,就是沒有那么愛。
愛孩子的父親,工作百忙之中,也會平衡親子關系,分一點精力給孩子。
常年忙于工作,給孩子的時間與精力少的可憐,那就是沒那么愛。
沒有那么重要,潛意識才會不提醒他多在意孩子。
于是,我認清了,你的至親,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愛你。
你只是一個因生而生的產物。
漸漸的以前想自殺,會想著父母。
演化成自殺也不顧慮父母,因為他們沒那么愛自己。
沒有我,他們不會過不下去。
在孫子誕生以后,我更是確定了,隔代親比直親更親,更重要。
他們對孫輩的親昵與愛護,是我小時候從未得到過的溫柔。
在后代里,直親就顯得沒那么重要,直親當狗養,孫輩當寶養。
所以,你死了,他們會想開,不會活不下去。
因為還有孫輩作為依靠。
直系沒了,還有孫系,只不過一個號沒了而已。
成年以后,年幼帶來的心理問題,無法修復,最后也成了自己自身的問題,是自己的原罪。
那些曾在你生命伊始制造出誘因的兇手,都退場,留下一地創傷供自己消化,消化不了,那是自己的問題,成年了就無法歸結為父母,不能追究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
所以,只能承認至親沒那么愛你。
你的存在與死亡,都是自己一個人的事。
大人最喜歡的就是用「年代」作借口。
「那個年代的人就是這樣」「那個年代吃不飽哪還管得了孩子」「你要求談親情,要求管孩子,有點過分了」。
這種話術就是,人窮生而不管,窮就是理, 用年代洗白個人的過失。
這種畫風,像不像現在的中二少年。
與中二少年異曲同工,「錯的不是我,錯的是這個世界」。
竭盡所能推卸責任,把問題推給年代。
那交代一下他沒有吃不飽。
他吃飽喝足了,在家也是完全不管孩子的狀態。
我媽懷孕的時候,魚他自顧自的吃光了,不給我媽與肚子里的孩子留。
生產的時候,人不在。
生了后,也不管。
每個階段,小學,中學,到成年,都沒管。
工作忙,我能理解。
不忙的時候,雙休日,也不管娃,完全處在不管的狀態。
他哪怕在意孩子那么一點點,我都不至于說認清他了。
過去年代的人太苦了?請不要意淫別人的家庭,他是高材生,坐辦公室的人,苦個毛線。
他苦,那打工種田還要帶娃的人算什么。
他80年就研究計算機,90年代我家就有獨立的電腦,他吃得飽的很,吃飽喝足了,電腦電腦電腦,完全沒有孩子。
這能是年代的鍋嗎?
兩千年以后的人很苦嗎?日子好了,他也不管啊。
有苦衷,也要與孩子溝通啊,不能在身邊,至少也要打電話,難得回家總要和孩子說話吧。
完全沒溝通的狀態,不知道的以為我沒爸爸,我是單親。
買了房子,沒有我的房間,問起來就說沒想到,這就是不愛的實錘,我書房客廳睡了好幾年。
我一點都不偏激,都沒算重男輕女。
僅僅是對生而不管一言難盡罷了。
把不負責任推卸給年代,真是夠了哈。
孩子對父親需求的天賦人權,竟是過分的事?
過分那就別生哇。
父母承認不那么愛孩子,都是為了自己,那么難嗎?
生兒育女只不過是社會需求,談不上愛不愛,生育只是為了完成做父母的社會屬性,讓他們免于被社會笑話沒孩子。
他們自己要生的,生下不好好教養,孩子在缺愛中有了不一樣的認知,然后倒打一耙孩子不孝。
孩子希望做父母的多帶帶娃,都被網上的父母污名成過分的要求。
理直氣壯用時代做借口,生了談親情居然有點過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