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家庭劇《小別離》和《小歡喜》的熱播,將海清又一次推上了熱潮。許多人都在她飾演的“童文潔”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劇中的海清是一位強勢又有些可愛的媽媽,而劇外的海清卻鮮少有人了解。
有人說海清是生活中難得一見的“人間清醒”,可是作為女人,她除了是一位演員,還是一位母親,一位妻子,一位女兒。
當海清的兒子出生后,一邊是作為媽媽,她想要給孩子陪伴,另一邊是作為演員,那是她的一份事業。奔波在兩者之間也曾讓她十分苦惱:到底該如何在家庭和工作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網上有句話說得很心酸,也很現實:孩子,我抱起了磚頭就抱不起你。
這如今已成為很多人正在面臨的問題。
可是焦慮,急躁,得過且過,這都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海清也意識到這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她必須正視自己各個不同角色的需求:
她是媽媽時,需要一些跟家人孩子獨處的時光;
她是演員時,需要有作品來保證自己的事業;
她是海清時,需要屬于自己一個人的獨立空間。
所以她決定先看清自己內心的意愿,如果她想要陪孩子,那就推去所有的劇本;如果遇到心儀的劇本,那就全心全意地去接戲;當自己疲倦了,那就放下一切,一個人去旅行,獨處。
如海清這樣“世間清醒”的人,社會上還有很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能看清自我人格世界里的每一個自己。
那么又該如何去看清自我的人格世界呢?在這本《你有幾個自己:探秘神奇的人格世界》里能找到答案。(以下書名簡稱為《你有幾個自己》)
《你有幾個自己》的作者朱建軍,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心理學中國化的先行者;是北京林業大學心理系創始人;是國內最早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知名咨詢師之一;也是繼鐘友彬(認識領悟療法創立者)后,我國第二位獨自創立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的學者。
出版作品30余部,除了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還涉及到其他心理學領域,代表作品有《自知》、《藥樹》、《釋夢》等。
《你有幾個自己》也是朱建軍的代表作之一。在這本書里,作者從專業的心理學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的人格世界里是有多個“子人格”共存的,一個人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
認清子人格可以用來給心理患者治療心理疾病,也可以讓普通人更清楚的認清自己內在的心靈世界,實現更高階的自知,從而成就更好的人生。
一、人人都有多重人格
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多重人格,朱建軍在書中講了一個關于多重人格的非常奇特而又典型的故事。
故事的來源是美國曾經非常暢銷的小說——《人格裂變的姑娘》,講的是女主人公有一種特殊的心理障礙:多重人格。
在她的身體中好像有許多個不同的自己,而且每一個自己都會在不同的時候占據這個身體,從而表現不同的性格。
這樣的人如果在我們生活中出現,我們一定會送她三個字:神經病——然后離她遠遠的。
朱建軍在《你有幾個自己》中提到:
作為一種心理障礙,多重人格的自我分裂是自發而被動的。
但是對于我們正常人來說,也是會有多個人格側面。
我們的性格之所以那么復雜,就是因為在內心中有不同得人,他們有不同的性格。
比如早上早起,鬧鐘響了,大腦里就好像有幾個小人在對話:一個說【快起來,今天的日程安排的很滿】;另一個說【被窩好暖和,再躺會兒】;還有一個說【早起都做不到,太沒出息了】......
像這種腦袋瓜里幾個小人爭論打架的情況,在有”拖延癥”和“選擇糾結癥”的人身上特別明顯,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格“分裂”,也就是我們身體里的【子人格】在作怪。
認清自己的心靈世界,接受多重人格的存在是第一步。
二、借助子人格徹底看清自己
我們在生活中,評價一個人特別活絡機敏,會說他:八面玲瓏,左右逢源。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就是這么一個人,在大家族內,身為賈府的大權掌握者,她在面對不同身份的人,性格態度、說話方式也不一樣。
我們自身也一樣,當面對父母的時候,要有做子女的孝順謙卑,當面對孩子的時候,要有做父母的堅韌與慈愛,當面對老板的時候,要有做員工的尊敬與本分......
每切換一個場景,每更換一種身份,我們表現出來的子人格都不一樣。
那我們內心深處到底有多少個子人格?
《你有幾個自己》中提到一個概念:人格意象分解。
人格意象分解技術,就是通過分析人格,找出一個人心中各自不同的子人格。作者習慣稱之為“拆人”技術。
那么又如何“拆人”呢?
這里又提到一個概念——意象對話。這是一套可以把內心世界用意象呈現出來的心里技術。
很好理解,人在潛意識中都習慣使用象征性的東西來代表一些抽象的事物,比如用玫瑰代表愛情,骷髏象征死亡,天平表示正義等等。
如此我們便可以通過意象對話讓自己放飛想象,記錄大腦里出現的各種意象,它們可能是某個人,某種動物或者一些超自然的形象。以后根據這些意象所代表的情緒性格來區分自己的子人格。
具體的方法作者在書中做了專業詳細的講解,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毫無保留的讓自己的子人格呈現出來,分析每個子人格代表的形象和性格特別,是自我認知的第二步。
三、調節內部子人格關系,讓內心世界更和諧
歸根結底,子人格再多,它們也只是存在于自己的心靈世界,就像是被身體這座牢籠牢牢困住的一個小團體。
人是社會性動物,在面對外部世界的時候,我們所呈現出來的只不過是內在子人格中的一個或者幾個,就是這少數的占主導地位的子人格決定了我們當時的情緒、行事風格。
網絡發達的年代,我們幾乎經常看到某某地方有人跳樓、投水,結束自己絕望而不堪忍受的人生。
但他們的內心里真的想死嗎?真的不留戀生?
我想我們之中絕大多數人都有過【一死了之】的念頭,但卻不是有了這個念頭的人都會有勇氣真的去結束生命。
當消極的子人格占據了人內心的時候,又會有另一個小人出現,它代表愛,溫暖,善良,美好。我們會想到父母勞作的背影,孩子歡喜的目光,陌生人善意的微笑,甚至聽得見內心深處瘋狂的質問:你甘心嗎?
這時我們就會調節自己,內心像有千軍萬馬在奔騰,最終說出口的卻是云淡風輕的一句:我很好。
這就是內在子人格之間關系的調節。首先我們得正視自己那些消極、恐懼、壓抑的情緒,辨別出此刻出場的是我們體內的哪一種子人格,再告訴自己這也就僅僅是自己的一個子人格而已,它代表的并不完全是全部的你,你可以換一個子人格來處理當下的情緒和問題。
這里提到一點,我們內部的各個子人格之間并非是完全和睦相處的,它們有的甚至是敵對關系。
輕微的敵對關系會讓自己變得“矛盾”,中度的敵對會讓自己“抑郁”,而嚴重的,就會導致“精神分裂”。
所以,我們在認識內心子人格的時候,更應該多去關注那些體內消極、偏執、恐懼、黑暗的子人格,接受它們的存在,理解它們的出現,并且調節感化它們。讓我們內部心靈世界更和諧。
四、讓子人格質變,成就最好的自我
朱建軍在本書中提到:
子人格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改變子人格之間的關系的同時,實際上子人格本身也會隨之變化。
這種例子也很常見,且大多數都是非常勵志的。
電視劇和小說里經常有這樣的橋段:一個人無力承受生活的打擊和變故,選擇跳河自殺,但是又被別人救了上來。重獲新生后的女孩一改以往的懦弱與膽怯,好好活著。
其實這就是一個子人格的死亡和另一個子人格的新生。這是子人格質的變化的一種。
同樣是消極愁苦,多數人只是唉聲嘆氣抱怨命運不公時運不濟,而李白卻留下了“與爾同哀萬古愁”的佳句,這句話戳中了后來千千萬萬人的心緒。
當悲愁超越個體,它就成為了偉大。這也是一種質變。
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海清,在面臨家庭和事業的雙重選擇時,她努力過,彷徨過,壓抑過,可是再怎么努力,每一天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再怎么彷徨,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再如何壓抑,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
那就不如改變。
從內心糾結到遵從內心最大的愿,其實也是一種質變。就好像撥開云霧見月明一樣。都是要有遺憾的,那邊在該陪伴的時候陪伴,該拼搏的時候拼搏,該放松的時候放松。
也正是這樣,海清越來越受觀眾的喜愛,只看一眼,便會覺得這時候十分通透的人。
生活是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的,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看清內在的每一個自己,擁有最高階的自知,過自己最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