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社區的定義是什么:用“人-內-人匹配”的手段達成“發現趣味相投的人并與他們交往”的目的。
但這里面臨以下問題:
成年人的圈子狹小固化,且很難擴張。一旦圈子里的多數人離開平臺,則阻斷了社交行為。就像成年人們零幾年成年人從天涯、貓撲、貼吧出走,10年大家從微博出走。但微信的朋友圈永遠不缺UGC分享。
成年人需要維持體面的人設,有包袱,會克制。還在青年時期,大家可勁在qq更新非主流簽名檔、寫qq空間,但到了社區,需要與職場連接、有了更多社會責任,朋友圈變成了3天可見,發個生活分享都需要屏蔽同事,久而久之分享的欲望越來越淡。
成年人的社區分享帶有明確的目的,典型的像脈脈的影響力,大家希望通過分享建立職場的人設,從而有了更好的職場機會。用像汽車之家論壇,是為了消費內容、問問題來輔助我進行消費決策。
但青少年不一樣,青少年的圈子除了熟人圈,還包括興趣圈,青少年的社交比成年人活躍、開放,尤其是“興趣”還沒有隨著年齡增長,生活摧殘而衰竭,互相之間容易找到話題與認同感。我們看到的B站、小紅書都是早期一代青少年最先開始用,伴隨著年齡的成長成就了社區的破圈。
所以抓住青少年的紅利就是抓住了社區產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