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四十不惑”,在這時,也會暢想60歲后的人生怎么過更幸福。但其實在82年前,有一名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在自己58歲時想明白了自己的“幸福之路”,他就是羅素。
他在1930年寫作和出版的《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翻譯為《幸福之路》),幫助我們從人生的長視野中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設計自己的人生。今天想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本書。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是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著有《羅素自傳》、《意義與真理的探索》、《人類的知識:它的范圍和界限》等。我數了百度百科上整理出的他的著作,超過100本書,而且,他的著作囊括數學、哲學、歷史學、政治學、文學等各領域,可謂是一名時間管理大師和高產作者。
他的主要經歷為:
1872年出生。
1890年,18歲,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后曾兩度在該校任教。
1903年,31歲,羅素發表《數學原理》一書,并以論文《幾何學基礎》獲三一學院研究員職位。
1908年,36歲,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
1930年,58歲,寫作出版《幸福之路》。
1950年,78歲,獲諾貝爾文學獎,并被授予英國嘉行勛章。
1967年,95歲,組織了斯德哥爾摩戰爭罪犯審判法庭,譴責美國在越南的政策。
1970年,98歲,在威爾士的家中去世。
這樣一位有著豐富思想的作者,到底是如何做自己的人生規劃的?我們從《幸福之路》一書中可見一斑。
01 健康
假如我是醫生,對于任何認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的病人,我開出的處方都是休假。——羅素
在書中,讓我驚艷的章節是羅素談疲勞的部分。早在80多年前,在羅素的時代,也有神經性疲勞,也有恐懼、焦慮等。我們現在難解決的問題,他也給出了解決方案。
人們會面臨各類干擾,例如噪音、社交等,現在還有視覺干擾等,其實都讓我們不得不過著心神不寧的生活。羅素開出的藥方是:如果我們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充分思考一件事,而不是所有時間都思考,就能讓自己增加幸福感。
一般來說,體力和腦力疲勞,其實都可以通過睡眠來解決,所以睡眠其實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而情緒性疲勞的藥方,就是活在當下。該休息就休息,該工作時就工作,在恰當的時間思考一件事,而不是所有時間都思考,你就可以從神經性疲勞中走出來。
同時,他還談到了疲勞產生的原因在于“貪戀興奮”。這點實在是一直都有,例如,現在人們“貪戀興奮”的表現就是玩游戲和看視頻停不下來,但其實需要約束自身,不讓過量勞心耗神的樂趣損害健康或干擾到工作。
所以,要過得幸福,首先就是心身健康。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恰當的休息,并在該思考時才思考,合理地應對情緒問題,節制興奮,這個習慣能讓自己更幸福。
這個習慣,我也一直在培養。
02 興趣
幸福的奧秘在于:讓你的興趣盡量廣泛,對你關心的人與事表達出更多的友善,而不是敵意。——羅素
在羅素看來,一個人多了一份興趣,就多了一份快樂。而興趣也可以讓我們應對無聊。無聊,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也是必然出現的,我們工作、學習和娛樂,其實都在應對無聊。每個人在年輕時都要學會應對和耐受無聊。而興趣就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需要有一個主要的興趣,還要有一些閑情逸致。
主要的興趣,能讓你事業上取得成就,也讓你遠離苦悶。所以,對你的事業,請抱有真正的興趣,它能讓你遠離苦悶。而且,當你有真正的興趣后,你就會把工作變成建設性的,它永遠沒有徹底完成之時,但能帶領別人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永無止境,這種滿足,是生活為人提供的最大幸福。
我相信,他是感受到這種滿足的,一生有上百部著作,興趣廣泛分布在多個領域。
而除了主要的興趣之外,他認為,我們還可以培養一些閑情逸致。它們是能讓我們從全神貫注的緊張中放松下來,消磨閑暇的小情趣。比如閱讀和專業無關的書籍,研究動植物,等等。它能讓我們當主要興趣遭遇危機時,還能有一塊不受干擾的空間,喚起其他聯系和情感,而不是只能忍受眼前的困苦。
這對我也很有啟發,比如我的主要興趣是心理和寫作,它也確實讓我把工作變成建設性的,而且很快樂。我的閑情逸致,則是冥想,音樂、畫畫、跑步八段錦,看電影電視劇,最近新增了認識動植物,這些興趣,可能也沒有想過要做到什么地步,只是覺得有意思會去做。而且,一定要多,它會讓你每天都不會陷入到苦悶中。
03 人際聯結
有了被愛的感覺便能極大地激發興致。——羅素
在親密關系上,羅素認為,最好的情愛是互惠性的生活幫助,彼此愉快的接受,不勉強地給予,你也會因為幸福而感受到世界更有趣。而情愛除了讓自己獲得安全感外,還有繁衍。繁衍形成一個完整的家庭,它能讓父母覺得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被外化了,有一部分在生生不息;而父母也能感受到權力與溫情的緊密結合。
所以,擁有一個好的家庭為基礎,也是幸福之源。對此,我也深深地認同。
在教育上,如果父母切實地渴求孩子的幸福而非自己的權力,其實并不用教科書等進行指導,本能就能做出正確的引導。它需要我們尊重自己的孩子。
而更廣泛的是,友善地對待他人,也就是擁有一份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幾個好友,也盡量多幫助他人,你能獲得被愛的感覺,它會給你帶來安全感。所以,人際聯結,對每個人都是需要的。
04 人生目標
盡人事,聽天命。如果個人目標成為人類大目標的一部分,個人的失敗就不會是滅頂之災。——羅素
最后,如果你能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視為人類大目標的一部分,其實你個人的成敗就沒有那么重要,你也不會因為最后的失敗而心神不寧。這樣的你,其實已經跳出小我,而是關注到更大的世界,你會發現,宇宙多么廣大,而個人如此渺小,也就不會陷入到個人的情緒中,而是行動。它不是社會規則,而是順應人的自然發展而產生的,當你能夠領悟后,你就能夠自然地照此行動。
這點跟阿德勒的思想是一致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活了67歲,他在1932年,62歲時寫出了《自卑與超越》。在書中,他提到:奉獻,對別人發生興趣和互助合作,為人類的幸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就是生活的意義。
在同一個時代的前后,有智慧的哲人,其實所見略同。
那么,對于我來說,人生目標是什么?創造體驗,設計人生,傳播美好心理學,讓更多的人成為自己。因為只有更多的人能夠成為自己,能夠接納自己,才能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包容和接納,也才能更加美好。我會盡人事,聽天命,享受其中的樂趣。
所以,你清晰了羅素的人生規劃了嗎?我們最后總結:
首先,養成良好的心身健康習慣;
第二,培養廣泛的興趣和閑情逸致;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親密愛人,家庭還有社會關系,尊重愛人、孩子和伙伴們;
第四,把個人目標融入人類大目標中,從更大的視野思考個人得失和成敗,自我實現。
如此,你在晚年才能過得幸福。你會如何規劃自己的晚年?歡迎分享和交流。
心理/生涯咨詢師素心: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生涯規劃師,美國正面管教父母講師,沙盤游戲治療師,人際關系咨詢顧問,英國思維導圖導師。
個案時長1000+小時,10年+管理,5年+心理,以結果為導向,陪你玩轉職場,情感家庭幸福,設計人生做自己,活出素心享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