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書教給我的是通過平時的積累和思考,不斷地向自己追問原因來達到內心的平靜和安穩。以期在以后處理問題的時候可以做到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符合自己心理追求的選擇。
這本書糾正了我的一些錯誤觀念。比如,多花時間并不意味著深入思考, 總是給自己心里暗示信息搜集還不夠,來拖延自己做決定。
想起自己以前讀書的時候,有一門畫畫課的期末考核, 課題一般就是提前一個月就公布了的。而我卻等到最后一周,才著手開始畫。而前面三周,都在所謂的brainstorm中浪費了。自己思考了一個又一個方案,沒有開始畫過一幅,最后卻因為自己幻想中的一些困難,否定了自己的那些想法。直到一天,發現再不提筆就無法完成了,才慌亂的開始。而之前的那些思考,似乎也并未給自己帶來任何實際的幫助。
又或者是,自己的畢業設計論文,有一部分是需要literature review其他文獻的,而這一部分應該是告訴考官,我對這個課題一些思考。而自己因為偷懶,常常在項目開始之初,都并不曾用心去了解。而是在要交論文的時候,自己慌亂的生搬硬套一對網絡資源,有些時候甚至心虛的無法自圓其說。
每每想起自己在死線到來前的瘋狂熬夜,夜不能寐,焦慮,痛恨著自己平時的不思進取。讀了這本書,才恍然大悟,其實自己完全沒有必要那么“拚”。
作者提出了一個A4紙做筆記的方法,每天10分鐘,10頁筆記,針對10個困擾自己的問題。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不要避諱人名,遵從自己的內心。將每頁筆記按主題類別歸類,每三個月回顧一次。慢慢的就會發現困擾自己的問題在頭腦中逐漸清晰。所以,作者這里記筆記的目的不是為了將來回顧,而是整理自己的思緒,給自己提供一個與自己交流的機會。
作者A4紙記筆記的方法固然好,但是我認為很受限于環境和資源。 我需要一個專門的桌子和書寫材料,記錄自己的想法,同時確保自己不被打擾。每天10頁紙的整理也頗費功夫。
如果,有一種電子產品,手機APP可以提供同樣的功能。我就可以利用零碎地時間,整理自己的思路,寫完就可以放進文件夾里歸檔,非常方便。也可以由方便的檢索功能,不受內存容量的限制。唯一美中不足是,可能沒有辦法overview同一主題下所有的筆記,從中提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