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討厭的勇氣》,它乍一看像是一本滿滿的心靈雞湯,但是細細品讀可以發現,它并不是雞湯,而是以禪師和青年的對話,進行了一場關于人生智慧的探討,充滿了對人生的的領悟與洞見。
? ? ? 人們一生中,總會遇到種種問題與束縛,這些束縛表面上看起來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系的,但實際上,是心靈上的。一旦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后,就會發現,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 ? ? 在讀完本書后,我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思維發生了一些變化,也更加愿意審視自己的內心。
? ? ? 一、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 ? ? 1.人的煩惱皆源自于人際關系,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際關系,那么與人有關的煩惱都會消失,但人本質上是存活在于他人的聯系之中,我們并不可能讓人際關系獨自消失。
? ? ? 2.討厭只是一種情緒,我們害怕被討厭,所以往往不輕易討厭或者說出不快。這實際上是把外在的自我放大,而忽視內在自我的表現。
? ? ? 3.我們往往無法區分“主體”和“客體”,我們在意別人的評價。可是,他人的評價是客體,我們無法干涉,如果妄圖干涉,自己就會變得不快樂。于是,我們不知不覺把世界復雜化了。
? ? ? 4.我們害怕拒絕別人和討厭別人,往往也是因為重視自己在對方心中的位置。我們真正重視的也并非他人的感受,而是別人眼中的我們自己。
? ? ? 二、過去對于我們的影響來源于我們對于過去的評價
? ? ? 青年認為如果否定過去不存在了,就相當于否定現在的自己。而哲人說,我們既不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但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么樣的價值,是“現在的我”能夠做的。我們對于過去的評價,直接影響了我們目前的行為。正如本書中的阿德勒說:“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 ? ? 問題不在于發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詮釋過去的事情。因為過去的事情無法改變,只是一堆客觀材料的堆砌。
? ? ? 曾經有一檔節目叫《變形計》,是一檔城市富裕孩子與農村窮孩子“短暫互換人生”的真人秀節目,貧困家庭的孩子面臨的生存環境大抵一樣,但同樣的互換人生,有的孩子在歸位后能堅定“知識改變命運的想法”,而有的孩子在體驗過富裕生活后只會抱怨自己貧困的家庭。我想所謂的“過去”,就是客觀存在無法改變的事實,而我們怎么看待這一客觀事實,深刻的影響著我們今后的生活。
? ? ? 三、從目的論解讀我們的情緒
? ? ? 哲人說,要從目的論的角度去解讀我們的情緒。很多時候,我們難以控制生氣的原因只是因為在人際關系里,我們需要通過發怒,達到輸出自己情緒和觀點并控制對方的目的,以此為手段,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之中處于上風。
? ? ? 我覺得這是這句話具有一定道理,雖然不一定如哲人所說有“控制目的”,但是仔細想想,我們在生活中是否都采用過這樣的“手段”。
? ? ? 哲人又說,我們產生“自卑情結”,往往是為了合理化自身的“懶惰”,正如我們或許時常在生活中大肆宣揚“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這樣的理由。因為改變現在的生活需要更大的勇氣,所以我們更喜歡否定自己。即使對現狀有些不滿,但還是更愿意維持現狀,因為拿不出改變的勇氣。
? ? ? 也許我們沒有改變現狀的勇氣,也許A的客觀存在確實是改變路上的一大阻礙,但是我認為,不論是做出改變,還是安于現狀,我們都要有勇氣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只有正視自己的不足,才能蓄積勇氣做出改變。
書中金句摘錄
1.當你急著奔向未來的時候,說明你已經不喜歡現在了。
2.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
3.無論過去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現在的狀態取決于你賦予既有事情的意義。
4.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5.我們無法改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并且,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中。
6.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
7.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8.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
9.怒氣終究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
10.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11.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度。
12.人只有在能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13.如果能夠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
14.人生是連續的剎那。
15.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16. 不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只有你是你自己的時候,才能吸引真正喜歡你的人。
17. 在生活中,人際相處大概就是喜歡,討厭和無感的三種態度。被討厭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