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3月,冬日的蕭條還在,春日足跡也已處處可尋。3月12日,我帶著我家Leo在貴如油的春雨中出發,踏上了三葉草“漫樂游”之旅。
關于三葉草的“漫樂游”
這是一個Liya老師奇思妙想之后關于繪本創作的活動。它的主題是關于“生活”的。我們用眼睛去看,用雙手去觸摸,用嘴巴去訴說關于我們在這個城市的生活。漫樂游活動的啟動活動定在了3月12日,主題是尋找春天的痕跡。天公不做美,于是啟動了計劃B,地點改在了喜馬拉雅文化中心,主題改成了故事創作。
1 ?自我介紹
活動十點開始,活動的第一項是自我介紹,自我介紹的規則特別出乎意料,后一個人要重復前面所有人的介紹信息。燕子第一個,我第三個,也就是說我前面有2對母子,我要重復4個人的信息,我重復了3次,而我之后的每個人都幾乎記住了前面所有人的信息。非常融洽的是,每個人都很努力的去嘗試,去重復,沒有一個人拒絕這個規則,也沒有人說我記不住。結果是:大家都做到了。
更有讓媽媽們吃驚的是,這些小朋友們一本正經的認真介紹自己,一個個邏輯清楚,表達準確,落落大方,干凈利落。燕子家走走還說今天他就是賽羅,我家兒子拒絕小名、拒絕英文名字,報上大名,還加上了自己的愛好。當兒子落落大方介紹自己的時候,我是有些意外的,在我的經驗中,他不愿意跟別人打招呼,我甚至已經準備面對他不愿意講話的尷尬。
自我介紹之后Liya老師給大家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孩子開始各種瘋狂,小小孩開始對著吼叫,大小孩居然已經爬到了窗臺上。小的孩子跟著大的孩子爬窗臺,大的孩子“教育”小的孩子要注意安全,要爬不要站起來走,要光著腳避免腳底打滑,爬到頭的時候,大孩子照顧并協助小孩子從窗臺下來。因為有明確規不能管別人的閑事,家長們只負責注意孩子的安全,媽媽們也都忍著。整過程自然而溫馨,除了Liya老師適時的引導。孩子們看上去那么快樂,自由,卻也知道在困難時尋找幫助,在獲得幫助后表達感謝,去維護自然形成的游戲規則。
專注當下,看似困難的事情也能做到;關注身邊人,身在何處都不孤單;尊重孩子,撕下貼在孩子身上標簽,不干涉孩子的體驗,孩子處處值得欣賞。
2 活動之蘿卜蹲
蘿卜蹲是故事創作的前奏,蘿卜蹲的要求是自己蹲完要叫出另一個人的名字讓他蹲、叫過的就不能再叫。蘿卜蹲從我們的黃蘿卜天天開始的,前面兩圈的時候,小朋友還邊蘿卜蹲,別玩別的,也只叫的出媽媽的名字。到第三圈的時候,開始叫別的小朋友的名字,再往后玩,開始叫別的媽媽的名字。
蘿卜蹲在第三圈的時候開始變的復雜,除了蹲之外還有跳,還有笑,還有其他任何你想的出的指令,小朋友的注意力開始因為事情的復雜變得集中起來,各種滑稽的指令頻出,哭的、笑的、轉圈的已經算是很正常的了,還有流鼻涕的......關鍵的關鍵是,小朋友不但注意力集中在了活動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瞬間被激發了。大家玩到停不下來。
只要用心,一個簡單的蘿卜蹲就能創造出無限的歡樂。
3 活動之故事創作
一個網狀紙板、一個長方形被揉皺了的白紙、加上桌子上大家喝完飲料后的幾個杯子瓶子,就是故事創作全部的道具。自稱故事大王的走走給我們講了第一個故事,故事內容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是那一臉的傲嬌,讓我崇拜啊。兒子第二個要求講故事,故事簡單,條理清晰,有頭有尾,而且用上了所有的道具。Leo的主動講故事還是讓我有些吃驚的,通常都是等到別人做完了,他才不得已開始,這從被動到主動,還是讓我蠻欣喜的。樂樂小朋友則像個故事庫,場景一轉就是一個故事,易哲用他靈巧的雙手用廢紙為故事添加了栩栩如生的恐龍和小狐貍作為道具。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故事創作之前的一個小意外,小朋友在玩的過程中把Liya老師準備的道具撕爛了,Liya老師要求誰弄壞的誰修好。我以為小朋友會拒絕承認,沒想到走走第一個站出來說:“我弄壞的,你咋不早說弄壞了要自己修?”邊說邊開始把弄壞的道具拼在一起。或許是看到走走的勇于承擔,哥哥姐姐們開始頭腦風暴怎么把它修好,并想出辦法用吸管的外封塑料把道具綁在一起,最后易哲哥哥和樂樂姐姐親手把損壞的道具修復了。Liya老師也適時提出:“已經說過規則,弄壞了要修補,自己沒聽到信息不能作為借口。”
孩子用行動告訴我們:遇到問題,無論是小小孩還是大小孩,沒有埋怨、沒有責怪,大家共同想辦法解決,并且事后很快的投入到故事創作中。
4 ?結束活動
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午餐過后活動就要結束了。活動以“煲湯”結束,“煲湯”就是大家圍城一個鍋的形狀,以"煲湯"的形式做總結。顯然今天的"煲湯"做不了總結,卻成了小朋友的又一個有趣的游戲,咕嘟咕嘟咕嘟,大家咕嘟的很開心,小朋友要求在咕嘟一次,再咕嘟一次,然后跑到“鍋里”抱在一起成了“湯料”,一陣一陣的笑聲從“鍋”里飄出,比香味更吸引人。
或許要煲很多次,他們才能在這個游戲中開始表述自己吧。可是我們的時間已經接近尾聲了。大家在道別聲中約定下次還要一起玩。
Leo媽媽說:親子教育應該就是母子(父子)相伴的一段旅程,和孩子一起漫、樂、游,用我們的眼睛去看、用我們的雙手去觸摸、用我們的心去感應、用我們的嘴巴去訴說,關于我們在這個城市的生活、關于我們的孩子、關于我們自己、關于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