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句話對很多人來說,是春節回家的口頭禪。也正因為這句話,在中國。每到春節將近的時候,許多在外的游子都會風塵仆仆的,從各地紛紛趕回自己的家鄉。春運大潮正是這句話的最好印證。
“寧窮一年,不窮一節”,在家的在外的都會購置年貨,等到春節時,穿上新衣,親朋好友拜年的、聚餐的、唱歌的、打牌的、聚會的、看春晚和鄉戲的就成了春節主旋律。鄉村里,城市的街道,處處都洋溢著一種其樂融融的祥和氣氛。辭舊迎新,祭天敬祖;走親訪友,敘舊話情;萬家團聚,別長情深,春節將各種情愁調和成一道盛宴,成了許多人記憶里的溫馨。
往年到這個時候,我也會和大家一樣,靜等假期來臨,置辦年貨,回家過年,那種急不可待的心情一直會延續到除夕之夜。而今年,我卻有點茫然,當妻子忙里偷閑的購置年貨時,我的腳步卻顯得有點遲疑,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惆悵和迷茫。
“今年還回村過年不?”周末村里一個發小從外地回來,約我聚餐,飯后他突然問了我一句。“你呢?”我問他。他雙眼迷離沉思了一會,嘆了聲說:“老爸老媽都不在了,就不回了,在外面過過”。靜默片刻,我們都不曾說話,就此作別,他開車又風塵仆仆的走了,他遠去的車影讓我又暗自傷感了良久。
回到家,想起他說的話,心里不由得凄凄然了。是啊,母親在的時候,我在春節歸家時,何曾猶豫和彷徨過?總是節還未到,心早已飛回了那個溫馨的家,匆忙趕家的腳步,渾身的疲憊,在望見爸媽守候的眼神時,瞬間就會化作幸福的滋味在心間蔓延。母親一碗熱騰騰的面條,就能把那個簡陋的家的每個角落溢滿溫情。似乎父母那守望的眼神,那身影是我們回家的路標,離家越遠,離節越近,越愈發在心頭清晰!它是我們離家遠行不竭的動力,更是我們回家過年源頭啊!
吃罷面條,于是就各自忙碌起來了。我和父親打掃庭院,清掃垃圾,挑水備柴,除塵迎新,妻子和母親拆洗衣物,蒸饅頭,煮麻花,整理新衣,準備飯菜,孩子們在院里嬉鬧玩耍,妻子在小聲呵斥著讓他們也過來搭把手,孩子淘氣的應付著,這冬日的暖陽在臘月里是溫情的。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做這些迎新工作,雖然很是忙碌,但要把每件事都做完,卻是極其緩慢的。家人們在一起,邊做邊感受著親情的融合與升溫。傍晚時候,一家人坐在那里,吃著零食,東南西北的神侃著,孩子們在床上翻著跟斗。爸媽看著這些,一整天樂的嘴都不曾合上吶。家,因團聚而不再清冷,心,因回歸而不再漂泊,對家的依戀之情在心頭不斷地瘋長, 蔓延而至心底。
除夕到了,一家人再把家收拾一遍,開始貼對聯,貼窗花,家里到處都是喜慶的。除夕夜的巷道是冷清的,家卻是沸騰的、通明的,包餃子,炸肉丸,香氣四溢,一家人圍在一起看春晚,孩子早早就把自己的新衣放在枕頭前,躲在被窩里吃著零食看著電視。子夜新年來臨,祭天敬祖,鞭炮聲起,爸媽虔誠的讓我們磕頭,繁瑣的禮節從此開始了,走親拜年,分發壓歲錢,見人說聲年好,忙碌了初一一上午,方才作罷,走親訪友敘舊話情又拉開序幕,忙碌的年一直到初五方才告一段落,十五的元宵又再次點燃春節的氣氛,放煙火,拔花送子,歡聲笑語再次回歸,十六過后一切漸歸平靜,年就算過了。
年又如期而至,母親卻離我而去,再也無法感受到與母親相逢時,那守望眼神帶來的溫馨,再也無法觸碰邊幫母親干活邊聊天的和樂,再也沒有人在那莊重的儀式中告知我們熟悉的禮儀。回首望年,守候的人已不在,而繁鬧依舊,回家的腳步遲疑,期盼的眼神卻在心頭升起,我接過母親的那情,守望我回歸的兒女,淚卻在思母中恣肆地橫流!
“回家過年”,家依在,人卻易,情依舊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