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家過去的餐桌是兩只方凳拼在一起的,吃完飯后仍是凳子。
飯菜很簡單,米飯或者饅頭加上一兩碟青菜,就是老百姓的日常。到了青黃不接的季節,連青菜也難看見,而主食定量供應,家家都不夠吃。
一個咸鴨蛋剝開,用筷子夾碎,滴幾滴香油,一家人吃。那時家里養的有雞,每次吃煮雞蛋,都是一天中的高光時刻。
一枚剝了皮光溜溜的煮雞蛋放在小碟子里,倒上醬油,用小勺將它一分為二,先刮一點蛋黃放進嘴里,讓味蕾充分的感知和享受,再把蛋黃與醬油混合,品嘗咸鮮的醇香,最后蛋黃蛋清一起咀嚼,一個雞蛋會吃一頓飯的功夫。
因為不是那么愛吃肉,所以雞蛋對我來說是世上第一美味。
曾聽說有人不愛吃雞蛋,我真的難以理解。不過后來雞蛋多了,也常常吃出雞屎味兒,不知道是吃多了還是雞蛋變了。
那時只有過年,家家的餐桌上才會有幾天的肉菜,廚房里才會飄出濃濃的煙火味。
02
由于物質匱乏,所以人們就想法子彌補。我們居住的地方四面都是莊稼地,于是,春天燒麥穗,秋天掰玉米、挖紅薯,有的人還到近處的菜地里偷菜。
我們孩子更閑不住,捉螞蚱、逮知了、掏鳥蛋、打麻雀、挖野菜、抓青蛙、摸魚撈蝦……那時的黃河鯉魚甭提多好吃了,做熟了,蒜瓣一樣雪白肉質的滋味只隱約保留在記憶里。
青蛙肉更是細膩爽滑,鮮香無比,那味道是現在任何餐桌上難以找到的。
現在想來,真的要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她用寬廣的胸懷滋養著我們,即使物質匱乏,對他的兒女還是一樣的慷慨。
其實,養育我長大的,與那塊四季變幻著五顏六色色彩的大平原息息相關,那才是我大大的餐桌。
03
中學時期,我們家的餐桌換成了折疊桌,再也不用拼凳子吃飯了。
糧票取消了,我一頓能吃四碗米飯,飯桌上正餐經常是四菜一湯。
我的一個高個子同學,一家四口吃餃子都用臉盆盤餡兒,滿滿一盆餃子餡,每人兩大碗餃子,如風卷殘云,一頓吃光。
再后來,物質慢慢豐富了,餐桌的樣式也多起來,方的、圓的,折疊的、推拉的,中式的、西洋的,仿古的、現代的。
餐桌上的食物更是爆發式的增長,花樣翻新,牛肉、羊肉、兔肉、雞鴨魚肉;黃喉、毛肚、蝦滑、鴨腸豬腦、這血那血;魚翅、海參、鮑魚、河豚;榴蓮、山竹、臍橙、丑柑、釋迦、百香、木瓜……
04
生活像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們的吃食像是吹起的彩色泡泡,從無到有,突然間充斥在生活里,幻覺一般,好像這么多的食物是一夜之間從天而降。
不用費力就可整出一桌山珍海味,稍花點銀子就可享受一頓饕餮盛宴。春節不再為沒有食物而發愁,卻為吃什么花樣而大傷腦筋。
沒時間做飯,輕點手機,外賣小哥立馬將飯菜空降過來,于是餐桌上又多了各種一次性餐具、筷子勺子,連刷碗都省了。
人們再也不用為吃發愁了,可是隨之而來的是疾病越來越多,而且大多與吃有關。
所以再看今天的餐桌,上面擺放的是so so丸、蛋白粉、螺旋藻、鈣片、靈芝菌絲粉、納豆、銀杏果肽……
我們不得不用一半的肚皮來裝保健品,以幫助維持身體的健康。
快節奏將縈繞在家里那溫馨的煙火味驅散,壓縮進一個個地下作坊。
那一縷淡淡的炊煙,從過去飄來,漸漸濃郁、彌漫,又慢慢的消散了。
05
餐桌上萬花筒般不斷變換著,變換著食物,也變換著時代。
人們置身于一個迅速膨大的場域當中,受集體意志的主導。但是,不管你多么興奮,都不要忘記把握好動態平衡,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要修的課程。
奮力吹起一個泡泡,要有時間欣賞它的美,吹過了頭,就什么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