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高美明快楸花美詩八首:楸樹高花欲插天,看吐高花萬萬層
晚春明麗高美楸花八首:楸花時見萬年枝,高張錦繡照青空
說起楸樹,都市的人很少知道,但是有一個常用的古語,叫做“桑梓”,我們知道,這通常是說的家鄉,種植桑樹和梓樹的故鄉,也代指自己的父母。
楸樹和梓樹有什么關系呢?
在先秦,梓樹和楸樹是歸為同一種樹,是到了漢朝才明確分開。
詩經說的“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就是說,故鄉的桑樹梓樹(楸樹),值得人們像父母一樣恭敬愛護。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桑樹如同母親提供人們的衣服紡織品,而梓樹(楸樹)則像父親偉岸高大,提供房屋建材,讓子孫安居樂業。
也就是在周朝的時候,人們已經廣泛種植梓樹(楸樹)。
那么梓樹和楸樹有什么特點呢?就是筆直高大,成長迅速,木質好,壽命長。
楸樹可以高達30米,成活600年,而梓樹可以高達15米。由于它們在植物學上是近親,樹葉相似,花朵也相似,上古的人們歸為同一種樹。實際楸樹更高大,晚春初夏,開淺紫色的花,而梓樹開花在夏天,開白花。
因為梓樹和楸樹成活率高,成材快,且木質優良,在古代是重要的田園樹種,行到樹種,經濟樹種。
“發郢都而去閭兮,荒忽其焉極?
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
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戰國楚國 ·?屈原《哀郢》
有人說,最早的行道樹,是南北朝西魏時期韋孝寬發起的,在做雍州刺史期間,將官路種植槐樹,實際這不準確。
中國人上古就利用自然,移植栽種樹木。
先秦屈原所在的楚國都城和道路上,就是種植的楸樹。
楚頃襄王元年,秦楚交戰,大破楚軍,斬首五萬,劫掠十五城 。雖然戰事沒有波及到楚國的首都,但是屈原此時很倒霉,被令尹子蘭讒言,發放江南。正值國家動蕩的春天,屈原被迫流放,上了去江南的船,回頭看見楚國都城和道路上成行的楸樹,忍不住痛哭流涕。因為他是在國家和故鄉最多難的時候,被迫離開,且歸期無望。
那春天高大的成行的道路楸樹,在他眼睛里,漸行漸遠。
楚國那個時候,就用楸樹作道路樹,是為什么?很簡單,楸樹高大,在楸樹的道路上,走車行馬,毫無障礙,古人選擇行道樹種,是頗有智慧。戰國時期,往往有戰事,道路要寬,行道樹要高,才不會貽誤戰機。更何況,楸樹遮陰避雨,成材迅速。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
斗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
馳騁未能半,雙兔過我前。”曹魏 ·?曹植《名都篇?》
這是寫的東漢的東京洛陽,曹植他爹曹操在漢朝并未稱帝,只是權霸一方,所以曹植也是京洛少年中的一員。京城多美女,多富貴的少年。
那少年身上的寶劍價值千金,穿著錦衣麗服,在東邊郊區的道路上舉行斗雞大會,在郊區的楸樹大道上飚著駿馬。
這地方,楸樹成行,晚春的時候,雜草生路,顯示這里的太平。戰爭離京城遠著,道路雖然在,但是車馬稀少,最適合少年游玩打獵。
果然在楸樹道路上馳騁,就被一雙可愛的兔子穿越馬路,趕緊勒住韁繩。
長楸走馬,是種富貴子弟,少年英氣的青春快意。
實際漢朝京城的楸樹是從京城延伸到郊外的。如果這條道路修建時間長,那楸樹的樹齡也非常可觀,在綠色帳篷一樣高大的楸樹道路下飛馳,是古代綠色的高速路吧。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里春風盡,可忍醒時雨打稀。”唐 ·?杜甫《楸花》
杜甫對于盛唐的長安是有深情的。長安十二條道路,可以馳騁車馬。道路樹,多有楸樹,也是京城壯麗的一道景觀。你想晚春時節,長安路上,是這樣的楸樹高美,樹上是層疊紫色如云的花。紫色在唐朝是貴重的顏色,也是唐朝的標志色彩之一。
紫色代表華貴,仙氣,大氣,和唐朝帝國的形象非常符合。
唐朝尚武,長安路上,多是帶劍騎馬的人。
而杜甫的家鄉洛陽,和長安一樣華麗莊嚴,那是唐朝的陪都,第二大城市。楸樹也是重要的城市標志。
杜甫自安史之亂,顛沛流離到崇山峻嶺的四川,這里的山水奇麗,但是和長安和他的故鄉是兩種風味。
他在這里看到了水邊生長的山地楸樹。
那晚春,楸樹開花,一陣陣馨香,抬頭看去,那藍天下的紫色楸花,嶄新明麗,還不到落花的時候。
楸花如此高高在樹頭,是男性之花,也是帝都之花家鄉之花,他怎么不懷念遠在千里的故鄉?
他就像從長安從故鄉飄零到四川的一棵高美楸樹,在這里風吹雨打,報國回鄉都無望。何以解憂,且靠在楸樹下,仰天長醉。
楸樹高大,楸花在樹下仰頭看去,是那樣一種向著太陽的高美明麗呀。
“未將梅蕊驚愁眼,要取楸花媚遠天。
明光起草人所羨,肺病幾時朝日邊。”唐 ·?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一?》節錄
楸樹楸花,在杜甫心中是家園之樹,男人之花。
哪怕是在冬天,杜甫看見梅花,心中卻覺得梅花不夠勁道,不如那楸樹楸花,在藍天下,那種高大,那種壯氣,那種深沉大氣。
是,就算是冬天,他腦海里想著的是要做一棵楸樹,用高紫色的花開,如望眼,等待太陽,守望家園。
他期待自己能夠病好,能夠迅速回到長安,他還有報國的理想,他還想做靠近皇帝的忠臣,像楸花一樣,向著太陽,綻放自己。
“要取楸花媚遠天。”高美紫色的楸樹花在枝頭,向著太陽向著遠方明麗開放。沉郁的杜甫如此浪漫清麗的寫楸樹花,寫出了一種特殊的精神氣質。
高大,忠貞,明麗,絢爛。
“幾歲生成為大樹,一朝纏繞困長藤。
誰人與脫青羅帔,看吐高花萬萬層。”?中唐 ·?韓愈《楸樹二首》其一
韓愈看到的是在城市郊區一棵巨大的楸樹。
不過很可惜的,就是楸樹因為巨大,而藤蔓攀援樹木,竟然像青色的帳子一樣,將樹冠覆蓋。
對于楸樹來講,這肯定是一種窒息的事。
誰能夠解開那青色的藤蔓,讓楸樹從這樣壓抑的狀態下釋放出來。楸樹本身就能夠盛開最美麗的花啊。如果沒有這些藤蔓,那楸樹層層美麗的高花,絢爛舒展,享受日光,回報給人間的是更多的芬芳,更挺拔的樹材啊。
顯然這是一種帶著現實感慨的比喻。
韓愈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一個人有這么身份的加持,必定是有過人的才華。但是如同很多人一樣,韓愈的仕途相當不順,屢遭貶謫打壓。
這些藤蔓,無疑是指的那些虛浮在位的小人,站在韓愈的肩膀上,還要想辦法遏制埋沒他。
韓愈僅僅是感嘆自己的仕途嗎?肯定不是。他是一代文宗,以自己的力量,倡導一代簡樸文風,利于公務的辦理,政令的傳達和反饋,提高了官僚機構的辦事能力,扭轉了虛浮浮夸不切實際的風氣。這是唐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
只是他生前多遭遏制,死后,人們才發現他是對的。宋朝之時,官方看到他巨大的價值,和孔子并祀。
“楸樹高花欲插天,暖風遲日共茫然。
落英滿地君方見,惆悵春光又一年。”?北宋 ·?蘇軾夢中絕句
已經不知道這是蘇軾何年所做的詩,而且奇妙的是在夢里。
這是哪年的晚春?
蘇軾一生,真是不夠幸福,少年得志,20歲的進士,只是一生屢次貶謫,仕途幾經沉浮。因為得罪了變法的新黨,他險些因為烏臺詩案被殺頭,流放黃州,因為直言,得罪新黨,他被貶謫嶺南,直到海南。最后一次起用他時,他死在了回京的路上。
在他一生當中,歲月蹉跎,生活艱辛是常態,離鄉背井,抱負不展是日常。
但是在夢里,他依然夢見的是巨大故鄉的楸樹楸花,那楸樹開花,高大紫美,插向藍天,那是一種壓抑心情的釋放吧。
但是在夢里,他是在哪里?讓他如此在荒野高山上茫然,看見楸樹花的高美,也看見了層層落花,釋放著情懷,也感覺時光的流淌?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夢中楸花紫,一樣使人愁。
“春到都城曾未知,楸花時見萬年枝。
多情賴有王公子,解剪金盤寄所思。”北宋 ·?蘇轍《和王晉卿都尉荼蘼二絕句?其一??》
實際上這是寫荼蘼的詩。一個朋友給蘇轍送來了晚春的荼蘼花。
在宋朝早年,荼蘼花還是奢侈品,只有在京城豪門貴族的家庭,才有種植。
荼蘼花酒,被認為是晚春最時尚的酒水。因為起源于皇帝賜給大臣的荼蘼御酒。
蘇轍此時也被邊緣化,仕途坎坷。朋友的荼蘼是另外一種寬解。
但是這首詩的美,不美在金盤荼蘼,美在他說,他并不知道荼蘼開放,只知道春天快要過去時,那京城里,巨大的楸樹開花。
美在他說,楸花開在萬年枝頭。
這就不得不說楸樹的高大和長壽。至今仍舊存活著600多年的楸樹,真是每年花開,青春長在。
蘇轍這首詩,當然是說自己的低調,被壓抑著,老老實實像楸樹花一樣開放。
只有這位有心的朋友,擊中了他的感傷,他被皇帝冷遇,已經很多年了。
“春歸草木漫青紅,半委塵埃半逐風。
誰似長楸百馀尺,高張錦繡照青空。”北宋 ·?張耒《晚春初夏八首?其七?》
沒有對比,你是不會知道楸花之美的。
在晚春早夏,所有的草木,都花落了,海棠落地,柳絮隨風。
只有那道路上無邊的楸樹,長的高大繁盛,在百花凋謝的晚春和早夏,百尺枝頭,花開錦繡。
那絢爛的花開,仿佛是在半空中張開紫色的錦繡布匹,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和藍天互相激射。
高美,明麗,爽朗,蓬勃,大氣,絢爛。
楸樹是家鄉樹,是男兒樹,楸花也是古典詩詞中,難得有陽光和陽剛氣質的花朵。
如果你看見楸樹花開,請向它致意,謝謝它從古到今提供著優質的木材,也提供著樸實陽剛的審美。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