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我想到了執法者,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不法利益,不惜利用職務便利和人脈偽造證據的情況。
糟糕的情況誰都不愿意去接近。然而這樣情況你不說出來,有的還沒體驗到,體驗到的,各種面對的方式都有。
我想思考的是作者為什么要提出這個“拙劣”的觀點?還不惜花時間造假論證,目的是什么?可能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把更大的危害滅殺在萌芽當中,
生活也像一本書,各種情況都有,只有自己親身體驗過才能深刻認識,這種豐富的體驗,可以形成情緒記憶,對類似情況做出預判。正如你之前提到各個國家優劣群體都有,只是比例問題。一本書也是這樣,被批的一無是處的書,在某種情況下有它特定的意義,至于要不要看,是要結合個人的閱讀需求來選擇,我會去參考,參考那些說不好的,不好在哪里?或者一大堆書里去選擇、比較,而不是有個人在旁邊在指點:這個哪里有問題,那個哪里有問題,而自己不去看一看、翻一翻……
世界存在的各種物質和事物都有其價值,無論是一只小鳥、一只蜜蜂,還是一朵花、一棵草都值得我們留意,病毒呢?罪犯呢?垃圾呢?并不是沒有價值,存在就有了解的價值,一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才有興趣、術業。我是這樣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