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次上課的時候,我驚聞阿秋老師一年讀近300本書,建立了一個大多數人無法跨越的鴻溝。想到自己17年夢想清單上的40本計劃,頓覺自愧不如。因為不僅僅有可能讀不完,還有可能在好不容易看完一本書的幾天后就忘掉所學的內容,為此深深懊惱。于是我去觀察了身邊大多數的人,發現很多伙伴都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也是在這個時候,我接觸到了一種特殊又有顏值的筆記工具——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運用圖文把各級主題關鍵詞的關系用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
? ? ?接下來,我們以《輸出力課堂》為例,詳細為大家呈上繪制思維導圖的整個過程。
? ? ?繪制思維導圖通常有以下三個步驟:第一,明確學習的主題。學習的主題是整個思維導圖的中心部分,就像我們寫一篇作文,要確立中心思想,才不易跑題。畫思維導圖也是一樣的,當我們確定的主題不同時,呈現的內容也不一樣。第二,梳理學習的重點,提煉關鍵詞,構造主要的知識框架,也就是思維導圖的主干部分。第三,豐富每個知識點的內容,繪制主干的分支。
? ? ? 首先,明確學習的主題,也可以是學習的目的。我不建議大家直接以文章或者書或者課堂的標題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比如說我們學習《輸出力課堂》的目的是“成為輸出者”,就可以“成為輸出者”主題,并寫在白紙中心。之后我畫主干部分的時候,我就圍繞“如何成為輸出者”展開即可。但如果我以“輸出力課堂”為主題,主干的內容可能會多而且雜,無法建立一個清晰的關聯圖。
? ? ? ?主題明確了,我們來構造框架,構造框架的過程就是我們梳理學習重點的過程。我們可以圍繞主題提問:“該如何成為輸出者呢?”大家都知道輸出系統的五個步驟。有人就會說,“那我可以用五個步驟具體羅列嗎?”是,可以,但我不提倡。如果有5個以上甚至10個以上的步驟呢?所以,我們再繼續提問:“這幾個步驟可以壓縮嗎?”當然可以,還記得我們的學習閉環嗎?“輸入→轉化→輸出→再輸入...”之前的五個步驟也可以歸納成這三個步驟。另外,如果我們覺得有10個章節的部分看起來都很重要,但是對我們有用的可能只有4個章節,那么主干部分就是4個章節。接著我們就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將這三個關鍵詞納入知識框架中,并用箭頭將他們之間的關系表現出來。如下圖(每種顏色代表其中一個知識點)
? ? ? 最后一步就是繪制分支。枝干由粗到細,知識點也層層被剖析。這部分的關鍵仍在于提煉關鍵點。建議大家做這個部分的時候,放在我們合上書本或者學習某個系統知識結束的時候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挑選出真正對我們有用的重點,后期繪制的過程遇到卡殼,可以翻看學習的內容進行補充。當我們的分支繪制完成后,就形成一張基礎的思維導圖,我還在圖中用黃筆標注了我最心動的部分,同時摘錄了課程中的“金句”,讓整體布局更加豐滿點(顏值嘛,大家懂)
? ? ? ?同時在這里要跟大家強調線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不同。線性思維是我們過去把知識點一個一個羅列出來,唯恐漏掉重點;而發散性思維則是我們自己來選擇中心,然后從中心發出聯想,構造整個知識的框架。思維導圖是發散性思維的成品,切不要做成“線性思維”模樣的思維導圖噢。
“在整理自己思路的時候,思維導圖是工具,背后是我們系統化思維和結構性思維,需要你不斷學習新的框架。”
? ? ?總體來說思維導圖筆記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更深入的閱讀。在繪制的過程中,除了要明確我們學習的中心思想,還要歸納要點,梳理書中的框架。從起初打造主干的框架到最后豐富分支的內容,都要考慮如何用更簡練的詞和短語來代替句子表達關鍵,從而讓這些內容更清晰,更有邏輯性。
? ? ?知易行難,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更加深入的運用這個工具幫助自己。只有實踐和雙向的輸出,才能更好的強化我們的學習成果。
上路吧,去做事,才有故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