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是最近被提起最多的一個詞之一。
我相信這并不只是因為北京的母親那篇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的文章的原因,更多的,是屢次發(fā)生,屢次被輕視,然而終于積攢到臨界點。平均每三天網絡上都會出現與校園暴力相關的視頻,能看到的尚且如此觸目驚心,那么那些角落里不曾被提及沒有被發(fā)現的呢?
我朋友圈里轉了兩篇關于這個問題的文章。
一篇是《救救孩子!記者臥底自殺QQ群,對話觸目驚心!》。自殺群里面絕大多數都是學生,而這些想要自殺的學生,絕大多數問題也是在學校受到欺凌。
另一篇我轉在朋友圈的文章是《中國的校園霸凌到底有多嚴重》,里面列出了一些數據。摘抄幾條:1、在中國,16%農村寄宿制生曾遭霸凌;2、在中國,從2014年6月1日到2015年6月31日,涉及“校園暴力欺凌”的網絡新聞達36,761篇次,相關論壇貼文達39,189篇,微博達721,947條;3、2011年,美國約瑟夫森青少年倫理品格研究所的研究稱,在調查前的一年之內,美國有50%的高中生欺負過別人,47%被欺負、取笑或者嘲弄過,10%至少一次帶武器到學校。日本2015年公布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也顯示,日本校園霸凌現象普遍,在為期6年的追蹤調查中,近九成學生曾遭遇校園霸凌,形式包括集體孤立、無視、說人壞話等。(注:文中給出的校園霸凌的解釋為:英文bullying的音譯,按照英國政府教育與技能部的解釋:反復、有意或持續(xù)地意在傷害對方的行為即可稱為“霸凌”;有時偶發(fā)事件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被看作霸凌。)
暴走大事件也在節(jié)目中怒斥,校園欺凌是一種氛圍下的結果。越來越多人都在關注校園欺凌,越來越多人也被揭起了舊傷疤。正如很多人都在談的一個觀點,其實會有校園欺凌的出現,社會的不重視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例如在廣西某初中的一個視頻:《初中女生遭掌摑19次,只因多看了對方男友一眼》。這段視頻讓我覺得最諷刺的是,搜索引擎所查找出來的內容,排名第一的也就是觀看次數最多的視頻竟然是分類在搞笑視頻上面。這也許代表不了什么,但是至少可以讓我們知道可能絕大多數人仍然沒有重視過這類問題。
以前一直以為,學生自殺的情況應該大多數體現在學習壓力或是家庭壓力等等各種壓力下面,但是后來我仔細想了想,其實壓力是被放大的,我們用了成年人的方法去看待未成年人的問題,我們重視了各類壓力,但是輕視了校園暴力。我們總以為那些只不過是一點小小的玩笑,我們總以為那些只不過是小群體之間的排斥心理,我們總以為那些只不過是心智還未成熟的表現,我們總以為那些事情會隨著時間的久遠而漸漸忘記。
在我的學生生涯中,可能讓我記住的事情真的不多。但是有兩件事我一直都記得。一個是初一,一個是高一,都是在一所新的學校還沒有完全熟悉的時候,而有一些人已經借著哥哥姐姐的便利開始成為拉幫結派的領頭人。兩次事情都不嚴重,都是一巴掌。甚至極少有人知道,甚至在場的人可能都已經忘記了。初一那年,因為學校每周會安排大掃除,那周我被分配的任務是校道路,灰塵比較多。打掃的時候有幾個高年級的“幫派大哥”(暫且這樣說吧)坐在欄桿上吃甘蔗,畢竟他們又不用打掃。那一片區(qū)域都是我負責,我并不是要說他們吃了甘蔗吐在地上而我不知死活去警告他們,而是我掃地的灰塵,一陣風吹過直接讓幾位“大哥”灰頭土臉,結果可想而知,不過在校道路比較克制,只是稍微“教訓”一下就好了。我深深的知道在這種小縣城里的初中,這種事情有多么的稀松平常。那是我離開家上寄宿學校的第一個學期。那是我剛開始接觸校園欺凌的時候。
可能我的這一個人生小插曲會讓人覺得校園欺凌還是沒什么。這只是偶發(fā)事件,下面我想說的是更為常見的長期欺凌。
也是在初中,有兩個人,一個在本班,一個在隔了一層樓的一個班。具體名字我真的是想不起來了,不過想起來了我也不會說是吧。本班的是一個湖南人,全班只有他一個外省的。對于他的印象,可能就是比較不注重個人形象吧。于是,常見的排斥,常見的辱罵,以及偶爾發(fā)生的口頭沖突引起的圍毆,對,你沒看錯,是圍毆,就是那種很多人打一個人的圍毆。由口頭沖突發(fā)展到圍毆,只需要三句話,基本上就是宿舍某個人看他不順眼罵他一句,然后他會罵回去,于是第三句出口之后就是宿舍八個人中的其他七個人一起圍毆他。他很少還手,也沒見他求繞過,更沒見他哭過,平時他父親來給他送東西也沒見他和父親說過這些事,現在想想,估計他早就知道父親也是在為生計忙活吧。而另一個人,其實我更愿意把他當做狼,就是那種面對一群野狗還能傲然挺胸與之對峙的狼,對于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個字:犟、狠、傲!還有就是,經常挨打。我腦海里已經記不得他什么樣子了,不過還是記得一幕這樣的場景:十幾個人圍著他準備揍他,他從宿舍門后拉出一條學校防盜網的那種粗鋼筋,就是用這種粗的鋼筋做防盜網骨架的那種,有小指頭那么粗,和初中那時候的身高那么長。然后指著那十幾個人,喊著誰先來就捅死誰。對峙了一會,那十幾個人就放下狠話走人了。他是我在學校見到的唯一一個帶著兇器來的人,一把水果刀,二十多厘米的那種,還記得某一次被打的時候他拿出來把人嚇跑了。三年下來,兩個人都是隔三差五就被打一次。其實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并不只是他們兩個人,只是恰好我認識這兩個人,剛入學那會兒,還記得兩個人都是挺健談的,只是經過那些時候,兩個人都變得沉默寡言,變得孤獨孤單,他們互相之間雖然認識,但是我也知道他們只是知道對方,最后都變成了獨行俠。
不管是多看了一眼而掌摑十九次,還是掃地不慎就被教訓一下,抑或是幾年來的長期欺凌導致性格變化。校園欺凌已經越來越頻繁,正如王尼瑪說的,希望不要做個旁觀者,也請越來越重視!當學校不再是象牙塔,當學校變成一些人不堪回首的記憶,當學校越來越多的惡性事件,我想問問大家,我們該怎樣做?重視之后呢?不管這些事情的成因是什么,我們又能做什么?不袖手旁觀,應該就是最好的做法!
PS:那位被掌摑十九次的學生家長,帶了近百人在學校抗議。那位寫下母子是生死之交的母親,已經在找回公道的路上艱難前行。(閱讀原文是《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