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小史》一書是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所著,這本書以時間為軸,依托人物,真實、概括地介紹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通俗易懂,簡短精煉。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西方否認中國哲學體系的存在,事實上,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雖然在著眼點、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它的發展歷程和特點在中國哲學乃至世界哲學中都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中國哲學孕育于殷周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后經秦漢宋明歷朝至今,其歷史之悠久、規模之龐大、內容之豐富、影響之深遠是一些西方哲學無法比擬的。
《中國哲學小史》一書,馮老先生主要講述了先秦的儒、墨、道諸家,以及宋明的周濂溪、張橫渠、二程、朱子、陸象山、王陽明等人,囊括了五行八卦等古代學術,從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倫理哲學等方面入手,與西方哲學相互比較,做了詳盡的分析論述。
其中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我們大部分人都知道他們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不僅如此他們還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他們在哲學上的歷史地位相當于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孔子當時身處亂世,在目睹“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社會現狀之下,他所著多為道德哲學,主張“仁”政,用道德去約束人民,主張擁護舊制度,并給予擁護的理由。比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
孔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類似蘇格拉底,對后世中國哲學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孟子同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他將孔子的“仁”擴充為“仁、義、禮、智”之四德,將仁政擴充與政治和社會。同時他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萬物皆備于我”、“上下與天地同流”等,認為“天地人”并存。
政治上他認為天子必是以民意所選出的大德之人,即“天聽自我民聽”;經濟上他主張實行“井田制”,即土地為貴族所有,模擬公民代為耕種,交賦稅。
孟子的論斷具有神秘主義一說,具有唯心主義傾向,與柏拉圖相近。
而同為儒家代表人的荀子,與孟子的觀點多有異議。孟子所說的天可謂主宰之天、運命之天、義理之天。而荀子所說的天為自然之天,其天地日月“其運轉不能自止”,他更傾向于唯物主義,與亞里士多德相似。
愛因斯坦說:“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亞里士多德說:“我們經常說一個自由的人是為自己活著,不是為伺候別人而活著。哲學也是一樣,它是唯一的一門自由的學問,哲學只是為它自己而存在。”
由此可見,哲學是一門普遍存在有相對獨立,它滲透于各行各業,卻又不以解決具體問題為目的,不是一門實用性的學科。
所以說哲學,只為自己而存在,是一門真正自由的學科。馮老先生的這本《中國哲學小史》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概括得很全,摘取的也是各位大家的代表言論觀點,文中有他的解讀,比對各位大家的原著要容易的多,很適合入門,也讓人忍不住多讀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