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得到日課關(guān)于紐約時報《餅干和興奮劑的共同點》講解與和菜頭的《為什么我沒有游戲成癮》文章的讀后感。
你身邊一定有人明明很胖,但卻依然暴飲暴食,越吃越想吃,越吃越胖,越胖越想吃。也會有人通宵達旦玩游戲,哪怕影響工作影響生活卻堅持不肯放手。
紐約時報2017年7月2號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叫《餅干和興奮劑的共同點》,這篇文章一個研究綜述,作者是來自于威爾康奈爾醫(y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弗里德曼,這個研究告訴了我們一個關(guān)于上癮和滿足感的身理機制。
一、1個機制
我們到底為什么吃飯?為了生存?這是理性思維。動物意識不到吃飯和生存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即使現(xiàn)在我們少吃(一天兩頓)也餓不死。正確的答案是追求吃飯帶來的滿足感。人的大腦被設(shè)定了一個機制,當你做出一些有利于基因延續(xù)的事情,比如吃飯、性,大腦就會分泌出多巴胺(就是大腦對行為的獎勵),如果你感受到了,就會覺得興奮、愉悅。大腦通過這個告訴你,下次還要做這樣的事情。
但是科學家發(fā)現(xiàn):想要在一件事情在獲得滿足感,只要分泌多巴胺還不夠,你還要接受多巴胺。我們的大腦有一種接受多巴胺的物質(zhì),叫多巴胺D2受體。如果D2受體多,只要分泌一點點多巴胺,你就容易獲得滿足感。如果D2受體少,那這么個就不容易滿足,同時前額葉皮層的活動就會降低(這個是負責人的理性思維的),人了的自控能力就會下降。
那么就會產(chǎn)生這樣一個現(xiàn)象:如果一個人越來越不容易滿足,越來越管不住自己,那這就是吸毒成癮的典型癥狀
二、上癮是一個硬件問題
“知足常樂”就是D2比較多的人,他不需要強烈的刺激。D2比較少的,就對生活很不敏感,那些點點滴滴的小確幸完全無法刺激到他,他就是很不容易滿足,很不容易興奮,但是他又渴望興奮的感受,于是他需要超強的刺激,讓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這個多巴胺D2受體,并不是一個比喻的東西,它就是一個計算機的顯存CPU一樣,是我們大腦中實實在在的零部件,這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意思,吸毒成癮,這可能不是心理問題,而生理問題,你就是做再多的思想工作,也沒啥用處。這個機制是:多巴胺D2受體的多少,決定了一個人的上癮程度。那什么東西決定了D2的多少呢?
1、基因原因,有的人天生D2多,有的人天生D2少
2、最關(guān)鍵的還是環(huán)境的影響
三、壓力與上癮
有兩個因素可以從后天影響D2數(shù)量的。第一因素是壓力,這個主要是生存壓力(工作忙不算),比如說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在下降,他能感受得到來自別人的支持和關(guān)懷在減少,他就有一種無助感,這種壓力是最可怕的。2010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通過掃描不同人的大腦證實,生存壓力增大的話,會導致多巴胺D2受體減少,還有一個用一群猴子做的實驗更加能說明這個問題:
實驗者先讓一群猴子每只單獨地住在一個籠子里,然后教會猴子們自己使用可卡因,果然猴子們都對可卡因上癮了。之后實驗者就把猴子從單獨的籠子里拿出來,大家聚集在一起生活,不久之后,猴王產(chǎn)生了。然后研究者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這個猴王對可卡因的依賴程度下降了,這是因為這只猴王現(xiàn)在有了更高的社會地位,隨時可以引人注目,他擁有社會資源,所以猴王就不怎么在乎毒品,但是那些社會地位低的猴子反而比關(guān)在單間里的時候更加依賴可卡因了。最后,實驗者又把猴子放在籠子里單獨喂養(yǎng),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原來的那個猴王對開始吸食可卡因了。
所以把幾個研究綜合起來,科學家的結(jié)論就是:生存壓力會直接減少D2受體數(shù)量,這就是為什么窮人更容易吸毒。在美國有一個趨勢是,原來是中產(chǎn)階段的人一旦從本階級掉隊發(fā)生社會地位下降的情況,那吸毒的人就會非常多。
別個一個影響因素就更可怕了,也就是上癮行為本身會進一步減少人的D2。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了,因為生存壓力增大,一個人的D2減少了,他覺得生活沒有意思,所以自控能力又下降,他開始吸食毒品,因為他吸毒,他的D2水平又進一步減少,這就構(gòu)成了一個正反饋的過程,越陷越深,越來越不能自拔越來越不能滿足,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加大劑量,那這樣的話再好的人也受不了。
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這個多巴胺D2機制不光是適用于毒品,他也適用于別的,比如說:吃。
四、貧困病
科學家在對肥胖者進行研究的時候也得到了類似的結(jié)果,科學家甚至發(fā)現(xiàn),肥胖者D2的減少程度和他們自身的BMI(身高體重指數(shù))居然成正比,換句話說,越肥胖的人他們腦子里的D2就越少,而D2越少,一般的食物就滿足不了他,所以他就會加大劑量去吃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食物導致他更胖,更胖的話又進入了正反饋。所以他就陷入了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惡性循環(huán),過度肥胖代表了自控能力差,這就是為什么人們看不起那些過度肥胖的人。根據(jù)今天說的這個原理,胖子之所以貪吃并不是因為他們身體重需要消耗這么多東西而是他的大腦需要。胖子多吃,就是為了讓大腦獲得滿足感,而同時,胖子的滿足感預值太高了。在某一個特定的階段,過度肥胖的人,一旦聞到食物的香味他就受不了,甚至他看一個食物的電視廣告他也受不了。他們就和吸毒者一樣,吃了“上癮”的奴隸。
貧困會導致壓力增大,而壓力增大會導致D2的減少,惡性循環(huán)一旦開始,再想脫貧也就難了。說到這兒,作者弗里德曼非常感慨,他說:美國胖子這么多,根本原因是美國的食物太便宜了,以前的人們就算再想吃,卻還有一個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而現(xiàn)在的人們想吃就可以吃,惡性循環(huán)的這把火太容易點起來了。
但是這個過程是可以逆轉(zhuǎn)的,弗里德曼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跟容易上癮的東西隔離,為了受誘惑你應(yīng)該連食物廣告都不要看,這樣一段時間之后,你就會感到變化。再想想那個猴子實驗,如果你身邊有朋友或者家里人面臨壓力的話,你一定得多關(guān)心他,甚至給他猴王的待遇,這樣他就不至于惡性循環(huán)了。
古人有一句話叫做:欲壑難填,當然這詞現(xiàn)在聽起來有點過時,我們這個時代是以自由揮灑的個性為榮的。一個有滿足感管理的人,他不會輕易地讓自己滿足,他會適可而止,就算這東西再好吃,也不要吃到滿足為止,最好是吃到意猶未盡的時候就停下來,這么做不是為了保持體型,而為了讓滿足感的預值保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因為我們知道,一旦放縱滿足感,就可能一次比一次不容易滿足。
這樣看來,小孩都是怎么被慣壞了的呢?就是要什么給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這樣的小孩不見得幸福。背后的原因是:這個小孩的滿足感預值練得越來越高,他變得越來越不容易滿足,一個永遠都不滿足永遠都在追求各種低層次享受的人,他的心情怎么可能愉快呢。
關(guān)于上癮和滿足的機制:1、大腦分泌多巴胺,讓我們的相關(guān)行為獲得獎勵;2、多巴胺D2受體是接受多巴胺獲得滿足感的關(guān)鍵;3、壓力和過度滿足都會減少D2受體;4、D2減少,人會變得更加不容易滿足,他的自控力會下降;5、整個過程就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而我們從中悟出的道理叫做滿足感管理,能夠管理自己的滿足感,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更有個性的體現(xiàn)。
五、游戲上癮機制
和菜頭在《為什么我沒有游戲成癮》里寫到:“游戲的本質(zhì)不是娛樂,也不是歡愉,游戲的本質(zhì)就是制造上癮。世界上每天有那么多游戲被創(chuàng)造出來,它們之間彼此競爭,搶奪彼此的用戶,希望被人們接受,維持盡可能長的生命周期。所以,你大可以把游戲視作是一種生命體,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盡可能多地吸引人,盡可能多地讓人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
當你決定要玩游戲的時候,你就是選擇了上癮。歡愉、刺激、緊張都是表象,上癮才是本質(zhì)。玩法、劇情、道具、世界觀、操作方式等等都是障眼法,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培養(yǎng)你的癮。
而隨著你越來越上癮,D2減少,你將會花更多時間、金錢、精力去投入,才能獲得同樣的歡愉感。游戲是一座祭壇,你在祭壇上供奉自己的時間和金錢,祭壇賜予你一些歡愉,這是一種獻祭。你為了獲得持續(xù)不斷的歡愉,就必須持續(xù)不斷地獻祭,這就是癮。那么,一切就轉(zhuǎn)化為一種得失上的計算:
1、世界上是不是只有這么一個祭壇?
2、游戲這個祭壇是不是回報率最高的一個?
3、歡愉在生活中的占比有多少?是不是最重要的?
3、人生中需要多少種歡愉,才會讓人對生活保持興趣?
4、等同的時間和金錢,能否換來其他類型的歡愉?
5、在維持生活的同時,你最多能奉獻多少時間精力換取歡愉?
對于一個人而言,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斷,采取合乎理性的行為,這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表現(xiàn)。所以做出選擇,管理自己的滿足感,既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也是這個時代的獨特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