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武漢,熱干面是必須要去吃的。不過武漢話家民俗研究者何祚歡卻認為最代表武漢特色的小吃其實是糊湯粉。想來也是,長江之畔,魚米方為特色,一碗飄著鮮美魚香的鮮魚糊湯粉泡油條,或許才是最經(jīng)典的漢味。
老虎是在拍美食紀錄片《搜鮮記》時,武漢的朋友@美食達人老王 和@美食俊俊 ,帶去吃到這碗魚糊粉的。這家叫徐嫂糊湯粉的,就在游人如織的戶部巷小吃街的深處藏著,而且這也是戶部巷巷唯一值得去吃的地方。
迤邐來到戶部巷,果然游人若織,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遠遠的就看到了一塊徐嫂糊湯粉的招牌,臨街一個店堂,門口有一個櫥窗,里面的鐵案子上放著一個裝有熬好的鮮魚糊的保溫桶,另外一口鍋,用來燙粉,一個大嫂正忙的手忙腳亂,排隊的人果然多。
排隊間隙,俊俊告訴老虎,糊湯粉的糊湯,是用兩三寸長的野生小雜魚,最好是小喜頭魚也就是小鯽魚,去鱗鰓,剖肚雜,洗凈熬制成的,其實這樣的魚在武漢最早是常常被用作熬貓食的,所以被稱作“貓魚”,而熬魚湯講究大鍋而文火,要想做一鍋鮮美的湯汁更要熬一通宵。且用魚多少也有講究,多則腥,少則不鮮,直至魚肉熬得脫形,魚骨幾近熬化,魚之精髓全融進湯里方為上品。此時,魚湯湯色乳白,味鮮汁濃,回味清甜,再濾汁除渣,加入大量胡椒粉,用生米粉調(diào)糊,糊湯粉的糊湯即成,滋味鮮的似乎能讓人咬到舌頭。老虎覺得,這,才真是在這個魚米之鄉(xiāng)吃魚不見魚的最高境界。
而糊湯粉中的粉,其實就是圓米粉,但相較于普通米粉,要細很多,是用秈稻米磨成漿制成的,要像線粉一樣細,潔白細長,口感柔韌有勁。而且在武漢人眼里,糊湯粉天生要與油條搭配著吃,一定是剛出鍋的現(xiàn)炸的熱油條!這叫一套,標配!
聽俊俊說這么多,老虎早已按捺不住,急匆匆要一碗,“老板,來一套魚糊粉”,只見一個大嫂,先自旁邊的保溫桶中舀魚糊湯置于碗中,再用一個竹撈子,盛一把雪白米粉,在沸水鍋里汆燙幾下,撈出盛入魚糊湯中,撒翠綠蔥花鮮紅辣蘿卜丁等幾味配料。一碗鮮香濃稠的鮮魚糊湯粉就好了。
隨糊湯粉一起上桌的還有幾根剛出鍋的炸得金黃焦燦的熱油條,老虎將粉在魚糊中稍稍攪一兩下,一股濃烈的魚香、胡椒香直沖鼻孔。然后學著俊俊的吃法,將油條掐成寸長,泡入糊湯粉中,隨后將米粉與糊湯攪拌均勻,油條翻轉(zhuǎn)其中,吸足糊湯的味道,老虎嘗之,糊湯濃郁的胡椒味道讓老虎感覺頗有老虎老家山東糝湯的意思,都是熱呼呼、辣呼呼,而又微微稠糊,但因為糊湯是鮮魚熬制,故老虎覺得糊湯更有滋味,更鮮。魚香撲鼻,汁濃鮮美,而糊湯中的米粉,潔白細長,滑潤有勁,還有那飽蘸糊湯的熱油條段,鮮香和酥軟并存,外邊被糊湯泡的略略有些軟,里面還是熱油條的酥香,吃起來自是妙不可言。
一碗飄著鮮美魚香味兒的糊湯粉,讓武漢的這個早上,鮮的眉飛色舞起來。
武漢,你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