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2017年8月23日 6:20:09
農歷丁酉年 七月初二 星期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此后中國長江以北地區(qū)氣溫逐漸下降。此時太陽正運行到了獅子座的軒轅十四星近旁。
夜晚觀北斗七星,彎彎的斗柄還是指向“申”(西南方向)。
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
“一候鷹乃祭鳥”是指此節(jié)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并且先陳列如祭而后食。
“二候天地始肅”是指接著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古時有“秋決”的說法,即是為了順應天地的肅殺之氣而行刑。《呂氏春秋》上說:“天地始肅不可以贏。”即是告誡人們秋天是不驕盈要收斂的季節(jié)。
第三候“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開始秋收。
處暑習俗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jié);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開漁節(jié)
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漁業(yè)收獲的時節(jié),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jié),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祭祖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后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出游迎秋
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jié)。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其間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處暑”期間,氣侯逐漸干燥,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
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宜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處暑節(jié)氣,民間有吃鴨子的習俗,做法也五花八門。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等,而江蘇地區(qū),做好鴨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給鄰居,叫做“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處暑氣節(jié)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秋天,秋高氣爽,適合戶外運動。可根據個人的體質,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戶外運動。
一場秋雨一場涼,可愛的夏天就要過去了,看著那初春抽出的枝條,有了夏日的洗禮,秋的裝點,安靜的隨風搖曳起舞,片片隨風婆裟的略顯發(fā)黃的秋葉,纏綿不舍的緩緩飄落,落葉一地黃,多愁善感的心靈深處,是否也會發(fā)出:這是歲月的滄桑,流年的感慨,還是風的無情,還是樹的不挽留的悲傷?
但秋不僅僅是美景,是凄涼,更是收獲和希望,秋天的繁華讓人迷戀,那秋的累累的碩果,秋天的溫情、秋天的浪漫、秋天的豐盈、秋天的熱烈、秋天的激情,讓人忘了人世間的煩惱和瑣事地糾纏,初秋中的煙華風云,就是這樣,矛盾交織、心情起伏中,讓人潛意識的感到了如癡如醉的余香。
早秋曲江感懷 (唐)白居易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
人壽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菊花(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處暑后風雨 (宋)仇遠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tài),都來頃刻中。
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
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七夕處暑
清?胤禛
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
稿成今夕會,淚灑隅年愁。
梧葉風吹落,璇霄火正流。
將陳瓜葉宴,指影拜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