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為甘孜藏區的中師生點贊》《向康巴高原上的中專生致敬》兩文的補充
瀘中陳健
我在微信公眾號上相繼發表了《請為甘孜藏區的中師生點贊》和《向康巴高原上的中專生致敬》兩篇文章,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廣大讀者的高度關注:截止今天,《點贊》一文閱讀量4886,點贊數350;剛上傳的《致敬》一文閱讀量4254,點贊數150。
讓我感動的是,僅僅管窺康藏地區、雪山草原幾十年間發展中的滄海一粟、冰山一角,反響卻如此強烈!也許簡短質樸的文字觸動了大家內心里那塊柔軟的地方,激起了一些或甜美、感動或傷感、悲壯的情懷吧。不斷有熟悉的、陌生的微友打來電話、發送短信、上傳留言,一起交流關于那個時代、那方熱土、那段難以忘懷的記憶……
作為一名上個世紀的中專生,回首往事,無味雜陳。想說些什么,欲言又止,恐筆力不濟、言辭不切、表意不全,但最終還是匆忙提筆,掛一漏萬,講述了一些自己經歷的、同學同事口中聽來的故事,抒發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和感想。
在來電(信)中,我認識了新朋友,了解到不少那個年代發生的故事。知道自己疏漏了一個相同經歷的群體:上個世紀里有無數內地熱血青年拋家離鄉,告別爹娘,響應“到邊疆去、到最艱苦的民族地區去,支援老少邊窮地區”的號召來到甘孜藏區,包括大中專生、“五大生”(電大、職大、業大、函大、夜大)和自考畢業生、其他行業優秀青年等等;
盡管文題局限于中專生,文章中還應包括大專院校里各種層次的畢業生、技術員、工作人員,包括一路追隨他們默默無聞的家屬們,他們來到高原貢獻青春韶華、知識技能、聰明才智,灑下汗水、流下鮮血甚至付出了生命代價,為康區的建設發展同樣做出了辛苦的努力和杰出的成就!
我們沒有理由忘記他們!
作者雖然多次上過高原,但久居瀘定,沒有長期生活在雪山、草原的艱苦經歷,對藏區農牧民群眾、各行各業工作人員生活的清苦,工作的艱辛了解不夠,書寫不多,深表歉意。
應網友之請,節選兩篇文章的片段和部分來信、留言,以回饋熱心的讀者。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點贊和轉發,謝謝!
節選自《請為甘孜藏區的中師生點贊》:
那些年報考中師的同學中,大都家境貧寒,兄弟姊妹多,家庭經濟拮據,而中師學校不收學費還補助生活費,畢業后統一分配工作。這對想要走出農門,不當背太陽過山的人該有著多大的吸引力啊!考上中專就意味著一只腳已經踏入了“吃皇糧”的大門,意味著將有一份雖微薄但穩定的收入。
有的中師生憑著能說會寫、能歌善舞的特長,抓住機遇早早走下講臺,改行擇業,步入行政或事業單位的管理序列,隨著職級的增加在新的崗位上干出了一番了不起的業績;有的或脫產進修,或參加自考、函授,緊跟時代節奏,不斷提升自己專業技術能力,在教育、教學、科研上碩果累累,成績喜人;
可也有很多人因為在中師期間沒有進行系統的英語課程學習,或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中失去了學業上升流動的機會,至今還是中專、專科學歷,多年來默默無聞地任教于偏遠的牧區、鄉村學校,似蠟燭一般燃燒著自己,似雪山一樣融化著自己,向各族子弟傳播著知識智慧,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
節選自《向康巴高原上的中專生致敬》:
大家克服高原道路難行、高海拔缺氧、紫外線強烈、語言不通、工作生活條件惡劣的重重困難,慢慢適應當地的飲食習慣,漸漸聽懂民族語言。在距離縣、鄉較遠的山村、草場,到處都可見到中專生忙碌的身影,留下他們艱難前行、努力工作的足跡。
這些地方空氣干燥,冬季漫長;結霜、冰凍、冰雹頻繁,降雪早,大雪覆蓋期長;日照長,紫外線強烈;氣溫低,高寒缺氧。還常常發生“六月飄雪、半年冰凍”的罕見自然現象,是名副其實的生命禁區。牧區里常年吃不上綠葉蔬菜,交通工具主要靠馬匹,信息傳播極為緩慢……
在物質極度匱乏時期,有的在周末假日里邀約村民上山打獵、下河捕魚,房前種菜、屋后養豬,自給自足、頑強生存;有的調進縣城,改行擇業,再創功業;有的因照顧老人,解決夫妻異地分居,內調平原。
一干就是十多二十年的中專生大有人在,不少人直到退休才辭別還家。讓人感嘆的是,“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的老一輩中專生,多年后為生計所迫再送兒女讀中專!父女是校友、母子同單位,兄弟姐妹均在高原不同縣、或同縣不同鄉鎮的情形,不勝枚舉。
工作多年后,有人從政、經商,有為有位、立功受獎,衣錦還鄉,榮歸故里,門庭光耀;有人辛苦幾十年,名不見經傳,碌碌無為,終為他人做嫁衣;
有人進入商業企業、民營公司,遭遇企業改制、股權變更,買斷工齡,另謀出路,再次擇業,嘗盡世間悲苦;有人在山高路險、氣候惡劣之地,罹患疾病或遭遇災禍事故,或落下病根,輾轉各地尋醫問藥;或長眠于斯,魂游他鄉,令人唏噓不已……
回首過去,幾代中專人大多都為了“端穩一碗飯,泥腿子上岸”,義無反顧地選擇棄高考、讀中專。曾是天之驕子,卻懷揣夢想、血氣方剛,勞累奔波地走過了一段平凡而清貧的道路。他們不為曾經撐起康巴高原基礎事業的半邊天而居功自傲,不為身處生命禁區遭受身心傷害而苦惱懊悔,不為當初不涉世事的選擇而矯情傷懷,以一顆平常心善待自己,活在當下。
節選部分留言:
“浪跡**”:值得敬佩!我還以為我們這就夠艱苦的。看圖片,比我們這里條件差遠了。在這樣的條件下廣大中師生奉獻自己的青春,無怨無悔真是值得敬佩!
“川博遠***”:現今和城里相比,仍然讓人心酸至極。這一錘定音,定的是一生中的軌跡。
“剛*”:真的不容易。
“蘭**”:讓人潸然淚下,希望更多曾經或還在高原上工作的中專生看到這篇文章。
“無*”:寫出了一代中專生的心聲。
“*哥”:在康巴高原不僅有本土培養的中專生,也有為數不少的響應當年國家支援老少邊窮地區號召而來到甘孜州的內地的中專生,比如我父親。
“黑可樂**”:看了,也轉了,我也是其中一員,功過是非難評說,工作上說你是行家,待遇上說你是中專生。
“李佳*”:簡直是我們那代人過去和現在的心聲,寫得太好,太真實。
“老*”:感謝作者,說出了咱們這批七十年代中專生的心里話,復制出了獻身高原中專生的人生軌跡。謝謝!
“超越**”:寫得好,感人至深,寫出一代中專生的心聲。估計作者沒真正深入過高原,對高原藏區中專生爹不親娘不愛的酸甜苦辣沒有觸及。感謝作者的辛勤勞作,給予中專生關注、理解、肯定、同情。作為中專生的一員向您致敬!期待拜讀陳老師更優秀的佳作!
“桑*”:特別是五六十年代出來的中專生是康巴高原各條戰線上的主力軍。
“俠骨**”:文章客觀真實地寫出了戰斗生活在康巴高原的中專生的心路歷程,公正評價了中專生群體對那段歷史的巨大貢獻。是我們這輩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生動寫照。本人也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后來增加的學歷都是成人教育。
“**”:我們從內地支援高原干了一輩子的更慘。
“超東方**”:像我這樣18歲來到高原地區工作,貢獻了我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其實真的很不易!
“小*”:甘孜發展到今天的中堅力量。
“王素*”:這就是我們這代人人生的真實寫照,那片康巴大地留下了我們曾經奮斗的足跡,見證了我們的拼搏與成長。為作者點贊。
“Bett***.”:最初是來奉獻青春與才華給高原,后來……一切盡在不言中。
“小*”:當年考上中專還有些許的驕傲和自豪,如今高原工作的中專生的子女們大多卻只能上職中,卻有著無限的悲哀和無奈!
“寒*”:寫到心坎坎上了喲!歲月如流水,冬去春來花又開。從77年開始有了第一批中專生,到99年結束了中專生包分配,時間不長也不短,為在世的不在世的,退休的未退休依然在崗位上的“中專生”們加油鼓勁!我們經歷了,我們付出了,功過自有歷史評說。
微信公眾號:瀘中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