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這是一個抓人眼球,更是引人思考的詞語。
非暴力溝通,言外之意是說很多溝通是暴力溝通?那什么是暴力溝通?什么又是非暴力溝通?這一連串的問題構成打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動力。進一步說,人總是希望能與周圍的人、與世界保持良好的交流,但交流中并不如想象得那樣順暢,這本書會不會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是打開這部書的另一個緣由。
閱讀之后,發現這本書確實價值很大,對我很有啟發。
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省察自己的心理需求。當我們有情緒時,一般的解決方式是找對方的問題。這其實是一種本能性的自我防衛,并激起了情緒反應,這是一種自我保護,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這是生存性保護。但問題是,在非生存競爭的環境中,在同事或者同學的交往中,這種反應就很容易進一步擴大矛盾,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有些人根據經驗想到控制情緒,沖動是魔鬼,努力理性的解決問題。這樣說不錯,但只說對了一半。因為沒有說怎么理性處理。非暴力溝通的精髓是由找對方的不足,轉向找分析自己的心理。具體怎么理解呢?
就是要認真省察是哪些事情激惹了自己的情緒,自己為什么會被這樣的事情激惹,情緒的背后是哪些需要沒被滿足?這樣思考就指向自己努力的方向。當在事情中努力的剖析自己,而不是指責別人的時候,就不會讓對方不高興以至于使矛盾升級。
這是人際交往的哥白尼式的轉變!
由生存性的攻擊對方,轉向發展式的自我省察。這是從我做起的問題解決模式,本書中稱為“愛的交流模式”,就是本著問題解決又能共同發展的思想,友好的非暴力的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說說吧。
一名叫如一的老師在上課,課堂上有個學生漸漸的開始瞌睡。如一老師該怎么進行非暴力溝通呢?以下有幾種常用的溝通方式,你們看怎么樣?
可以不點名的說,某個同學要睡著了,趕快起來。
可以邊講課邊走到他身邊,輕輕的敲敲桌子提醒。
可以暗示同桌提醒。
這些是非暴力溝通嗎?
其實不算,因為這里面明確的定性了對方的錯誤,沒有交流,也沒有朝向自己分析問題,如一老師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
那該怎么溝通呢?
可以這樣嘗試:我看有同學瞌睡了(仍然不點名,非暴力溝通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這是在說現象),我心理涌出一些不安(表達自己的心情),因為我以為我講課很吸引人,不會有人走神或者睡覺,我希望自己成為受歡迎的老師,看來我高估了自己(分析自己的需求),請同學們打起精神,幫我平復一下難過的心情吧,課后可以就我的課多提意見。
不知道同學們聽到這樣的表述會有怎樣的感受,是打起精神聽課,還是表現出驚奇,如一老師怎么這么說呢?至少不會心生怨恨吧?
以上講了當自己有情緒時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那對方有情緒時怎么溝通呢?
主要是傾聽,如果對方說出是因為我們的問題,那就誠懇的道歉,并積極的嘗試解決;如果是其自身問題,就在傾聽的基礎上協助對方整理問題解決方案。這樣會很好的贏得對方的信任。
反思自己成就事業,傾聽對方獲得朋友。
(《非暴力溝通》,[美]馬歇爾·盧森堡著,阮胤華譯,華夏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