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3日,注冊了岳山丘這個公眾號。迄今為止,寫了70篇文章,堅持了5個月。
在寫東西這件事兒上,這次堅持的時間已經是最長的了。以前寫過博客、微博、輕博客,還做過另外一個心理類的公眾號,都沒有堅持這么長時間。
可是,最近疲態越來越嚴重。并不是沒有可以寫的主題(有十來個主題想要寫),也不是沒有想法,可就是寫不出來。總覺得寫出來的東西不對勁,不滿意。什么原因呢?前陣子一直不知道,所以很苦惱。昨天終于想通了這件事兒:自己被外在的激勵束縛了,不再寫自己想寫的、喜歡寫的東西,而是希望能夠寫出別人喜歡的東西。自然,寫起來也就更辛苦。
本來,寫這個公眾號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夠整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得,幫助自己進步(寫東西能夠加深理解、理清思路)。當然,如果能夠對看到公眾號的人有所幫助,就更好了(寫的文章也允許轉載什么的)。因為這樣的初衷,一開始寫文章寫得很隨意,不管字數多少,不管標題好不好,甚至文字有些不通順也沒啥關系……在這種狀態下,只是總結、表達、寫作。文章寫起來高興,寫得也多也快。
可是,不知不覺地,自己開始關注公眾號的關注人數。如果一篇文章寫出來,新增關注人數不多,就會感到喪氣;新增關注人數多一點呢,就會覺得挺高興,想著以后要多寫這類文章。于是乎,寫文章的動機不再純粹了。以前寫文章是寫給自己的,順便給別人看。后來寫文章則是寫給別人的,甚至都不在關注自己。每寫一篇文章,都要考慮:文章的標題有傳播性嗎?文章的內容別人喜歡嗎?文章容易引起轉載嗎?是不是應該寫一些大的題目,而不是一個小點上的思考?是不是因為寫產品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而不是自己的個性化問題等等。文章還沒有寫,已經給自己套上了非常非常多的枷鎖,自然也就寫得越來越痛苦,也越來越寫不出來。
總而言之,以前寫文章為總結自己的心得而寫,現在寫文章為外在的激勵而寫(關注數)。為自己寫當然會容易寫出東西來,也容易寫得好。為外在激勵寫自然會被激勵所左右,也就越寫越辛苦。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為什么出發”這句話一直是最近幾年常常念叨的話,然而真正做事兒的過程中,卻真的很容易忘記自己為什么而出發。?
寫到這里,想起上大學的時候讀過的一個心理學小故事。
有一個外國退休老人,在一所學校附近買了一棟簡樸的住宅,準備安度晚年。最初的幾個禮拜,他過得很平靜。但后來因為有三個年輕人天天來踢附近所有的垃圾桶,這位老人再也不得安寧。
這位老人受不了他們發出的噪音,便出去跟這幾個該下地獄的人談判:“你們幾個年輕人玩得真開心!我喜歡看你們象這樣表達你們的歡樂之情。我年輕的時候也常常做這樣的事情。如果你們幫我一個忙,每天過來踢垃圾桶的話,我每天給你們每人一塊錢。” ?這三個年輕人很高興,他們使勁踢所有的垃圾桶。但過了幾天,這個老人帶著愁容找到他們:“通貨膨脹減少了我的收入。從現在起,我只能給你們每人五毛錢了。”這幾個制造噪音的人不大開心,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的錢,每天下午去踢垃圾桶。一個禮拜后,老人再找到他們:“瞧,我最近沒有受到養老金支票,所以每天只能給你們兩角五分。成嗎?”“只有區區兩角五分?”一個年輕人大叫,“你以為我們會為了區區兩角五分錢,浪費我們的時間在這里踢垃圾桶嗎?不成,我們不干了!”?
?從此以后,老人的日子過得安寧而快樂。
當為了自己的快樂而踢垃圾桶,變成為了賺錢而踢垃圾桶,年輕人就已經被老人的出價而左右了。
再一次提醒自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為什么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