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酒老大變化史
2.茅臺曾是紅軍的“洗腳水”?
3.賴茅,王茅,華茅和茅臺是什么關系
4.茅臺差點釀造成了二鍋頭?
5.關于不同口味的來源:幾大香型
1.白酒的老大變化史:汾酒→五糧液→茅臺
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所有消費品都極度短缺,在這個時候誰能夠快速的擴大產能,誰就是老大,1985年的時候,汾酒產量突破8000噸,茅臺只有約1300噸,五糧液最低只有440噸,汾酒在這個時候是當之無愧的老大。
整個產業的發展,從規模到渠道,再到品牌,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規模上誰突破,誰就能快速發展,當時的汾酒就是個例子,后來的五糧液也是在第一個階段進行了突破。隨著各酒廠的發展和技術突破,第一階段的規模后面都成了標配了。
20世紀90年代,汾酒跌落神壇,五糧液崛起了,產量猛增到了1萬噸。五糧液的崛起離不開王國春,當時的五糧液廠長,他通過他的市場營銷能力,90年就開始籌建銷售公司,并且有整個產品矩陣,用很多子品牌,給消費者購買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這樣的背景下,五糧液在第二個階段,渠道上拔得頭籌,穩坐白酒老大。對于五糧液而言,成也多樣化,敗也多樣化。
市場競爭中,茅臺相比于五糧液,茅臺把普茅作為中軸,沒有多少不同的子品牌,守住了消費者對茅臺品牌的心智底線。與其他酒廠相比,茅臺進入資本市場比較遲,五糧液1998年就上市了,茅臺到2001年才上市,在當時,茅臺的營收只有16億,而五糧液的營收有47億,市值也比茅臺高出一倍多,達193億。
因為茅臺一直堅持超級單品戰略,贏得消費者的認可,一步步的提升品牌勢能,逐步的邁向白酒王者的寶座,2006年,飛天茅臺的市場零售價超過了五糧液,2007年實現營收超越,2011年實現銷售利潤超越,從這一刻起,中國白酒進入了“茅臺時代”。
2.茅臺是紅軍的“洗腳水”?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長征。紅軍在三渡赤水河的時候,就是在茅臺鎮,在茅臺鎮還有一個紀念碑,立下的就是“茅臺渡口”。
紅軍在茅臺鎮,很多指戰員們都買了茅臺酒,第一是為了品嘗舉世聞名的酒,第二是可以在行軍路上,走累了對腿腳進行擦拭揉搓,舒筋活血。長征兩萬五千里,都是靠腳走下來的,沒有腳是不行的,相傳之前流傳著個故事:紅軍過茅臺,用酒洗雙腳。
黨的老領導們都對茅臺有比較好的印象,建國后很多高級將領都是茅臺酒的“忠實粉絲”。記得有人采訪鄧穎超,問周總理怎么喜歡茅臺酒?鄧說:當時部隊缺醫少藥,得知茅臺酒有65度,決定用茅臺酒替代藥水,為傷員殺菌療傷。茅臺酒為保證紅軍上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就是茅臺酒的光榮歷史。
在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茅臺酒常常就是慶功酒,也成為了中國軍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3.王茅,華茅,賴茅和茅臺是什么關系
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是美國為了紀念巴拿馬運河開通而舉辦的一場盛會,展期長達9個月,當時的北洋政府籌備局一共組織了10萬件參展商品,中國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了1211個獎項,其中“茅臺酒”就得獎了。
獲獎流傳著一個故事:裝在陶罐中的茅臺酒,包裝非常土,在展會上無人問津,后來一位中國官員摔碎了酒瓶,酒香四溢才吸引了觀眾,最后經過評委的一致品評決定,茅臺酒一舉奪獎。
這個時候就有個問題,送去參展的酒是成義華茅還是榮和的王茅呢,因為兩家酒瓶沒有太大的區別,為了爭奪是哪一家的,就開始打官司,官司打到省長那里才收到了一份和稀泥的裁決令,大致意思就是你們兩家都得獎了,都可以用這個榮譽。
華聯輝的華茅和王立夫的王茅一直處于互相競爭的關系,基本上都是在19世紀下開始生產的,賴茅就晚一些,到1936年才成立,賴永初開始推廣他的賴茅,慢慢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現如今茅臺酒的乳白瓶,就是沿用了“賴茅”的經典瓶身,也就是現在稱之為“茅型瓶”。
三家打廣告各自都稱自己是“真正茅臺酒”
隨著建國以后,政府開始著手對茅臺鎮的的這些燒房進行國有化改造,政府相繼以1.3億元的價格向華問渠購買了成義燒房;以500萬購買了王家的榮和燒房;對當時最大的恒興酒廠(賴茅)作價2.23億。重組后叫: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就這樣現在的茅臺誕生了。三茅合一成為新中國的新茅臺。
4.茅臺差點釀成了二鍋頭?
新中國成立后,茅臺酒開始收歸國有。茅臺酒從那個時候就很貴,因為耗糧成本更高,一斤酒要用掉五六斤糧食,這怎么能成本不高呢。那如何降本,只有改變工藝一條路了,只有改變工藝降低糧食用量才能降本降價。
當時全國正在掀起轟轟烈烈的增產節約運動,那時的廠長老家是山東的東阿縣,那里就是出二鍋頭酒,所以他就從老家請了幾個老酒師傅去幫忙降低成本,幾個月后,糧耗真的降到了三斤多。
雖然糧耗下降了,但是最大的問題也出現了,就是質量同比下滑,1956年茅臺酒的產出合格率只有12%,當時的貴州專賣局不斷接到各地的投訴,投訴品質差,香味度數不夠,導致銷路不好等等,外貿渠道也開始投訴。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的廠長被迫下臺,這樣的才沒有讓茅臺變成二鍋頭。
5.關于香型的來源
1979年之前,都沒有香型的說法,1979年的第三屆評酒會,在這一次會議上,白酒開始按照香型來區分,香型被分為了四大種: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這一次評出了“八大名酒”:茅臺酒,汾酒,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曲,董酒,瀘州老窖。
后來隨著有一些酒無法歸于這四大香型,就開始研發和定義自己的香型,最終構成了當今白酒業的十二大香型:
濃香馥郁老白干(濃香型、馥郁香型、老白干三香型)
特清藥里有芝麻(特香型、清香型、藥香型、芝麻香型)
鳳米兼顧豆豉醬(鳳香型、米香型、兼香型、豉香型、醬香型)
十二香型永不忘。
注:以上信息及資料來自吳曉波《茅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