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守城將——傅作義
徐庭瑤的中央軍奉命撤退,熱河全面失守。日軍隨著敗軍殺向最具戰略價值的北方故都——北平。何應欽實在是無兵可用,連忙向最近的綏遠省主席傅作義求助。先說說傅作義:
首先,熟悉解放戰爭的都知道:北平之所以無戰事,關鍵就是傅作義。在關鍵時刻,傅作義兩次保護故都,功莫大焉。
其次,傅作義善守是出了名的,調傅作義衛戍京畿實至名歸。
傅作義,山西人,閻錫山的晉軍出身。1926年,傅作義是晉綏軍第8團團長。晉北戰役守天鎮時,傅以一團人馬,抵擋上萬人三個月的猛攻而陣地未失。
閻錫山打仗不行,據說也就是團長的水平。但是搞經濟和識人還是有水平的,馬上給傅作義連升兩級,任師長。北伐戰爭的涿州保衛戰中,傅又以一師人馬,抵擋奉軍數萬人長達四個月的圍攻。最終,傅作義被美譽為晉綏軍十三太保之一。
1931年1月,傅作義就任第35軍軍長兼第73師師長,8月任綏遠省主席。在九一八前夕,在北方,終于出現了另一個堅定的抗日將軍。
2.晉綏軍守國門
說曹操曹操到,何應欽習慣了推諉扯皮。對這么忠于國事的將領大感意外,一紙調令,就馬上進入戰場了。
他沒有問太多問題,比如:為什么讓我們晉綏軍送死?為什么不在從南方調中央軍?為什么沒有調東北軍?
為什么……沒有為什么?
傅作義有眼光,他知道熱河和綏遠的唇齒關系。熱河失守后,最重要的抵抗力量要看晉綏軍了。
1933年2月上旬,傅部在張家口編組為第7軍團,傅作義任總指揮,35軍的番號暫改為59軍。因此,何應欽調兵的時候,從張家口到昌平。路程100多公里,傅作義只用了24小時就趕到了。
趕到后,傅作義立即把59軍指揮部設在昌平縣小湯山東北的肖家村,開始了部署。
打內戰,那是軍人的服從天職。外戰打日本人,不光也死守,而且要反擊。軍人,在民族大義面前,要的就是是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