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性
開展過PBL的教師普遍認為,真實性不只是一種項目的調味品,它既可以是學生參與項目的框架,又能增強學生參與項目的積極性。研究表明,真實性不僅可以增加學習動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成就感。
真實性是一個復雜的概念,但通常是使學習體驗盡可能“真實”的代名詞。教師(和學生)可以以多種方式和不同程度使項目變得真實。真實性不應被視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命題,而是可以通過四種不同的方式(可能同時)實現項目化學習最佳實踐。
首先,項目的背景可以是真實的,例如當小學生設計和制作餐廳菜單時,或者當高中生擔任總統的顧問時,倡導具體的經濟或社會政策。此類項目可能會被質疑,學生并沒有制作真實的被客戶使用的菜單,也不會獲得政策實施的效果,但這些項目確實是在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的。
第二,如果學生完成的任務和工具與人們在“現實世界”中所做的一致,那就會讓項目具有真實性。許多貼近職業體驗的項目都強調真實任務和真實的績效標準。還有一些使用真實世界任務的項目關注人們在網站設計、空間設計、會展策劃、競品分析、編制預算、電話市調或媒體投稿等等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困境和思維方式。
第三,項目可以對世界產生真正的影響,例如當學生向校務委員會作演講,提議重新設計學校操場,寫書并為年輕讀者創建輔導計劃,設計和出售便條卡以籌集資金時野生動物保護區,或進行研究項目并提交數據,以更好地了解氣候變化。研究表明,這種具有真實感的項目尤其具有激勵作用,學生經常選擇在放學前,放學后和課余時間從事這些項目。
最后,項目還可以具有個人真實性,因為項目可以聚焦到學生個人的關注點和興趣點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又或者項目可以激發學生對社會的熱點話題、價值觀、語言和文化實踐等方面的興趣。將各種社會實踐融入學校的項目有助于幫助新學了解學校的愿景和文化。真實性是黃金準則的設計元素之一,多多益善。有經驗的PBL教師告訴我們,與真實性較差的項目相比,包含多種形式的真實性(任務,現實標準,社會和個人影響)的項目更好,也更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