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是現今歐洲大陸哲學最具影響力的流派,某種意義上也是“歐陸哲學”的代名詞,許多人或許對其孩子輩的“存在主義”有所耳聞。后者似乎更有浪漫主義氣息,與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和文藝作品有關。“現象學”相比之下,就顯得嚴肅而少有人問津。
索科拉夫斯基,任教于美國天主教大學,是當代著名現象學專家。在本書《現象學導論》中,作者決定拋棄花里胡哨的歷史考據和過分的嚴謹語詞,試圖用直白的語言揭開諸如“意向性”、“構造”、“本質直觀”等詞語的神秘面紗,為普通人揭示出現象學這一寶藏的價值。
在導言中,作者特別提到了與數學對比下,哲學顯示出的一個困境。數學家往往承認并吸收前人的成果,具有明顯的“發展”的傾向。而哲學則富有“崇古”傾向,喜歡注解和探求前人的思想,顯得沒有明顯的進步。因此作者才決定“用自己的聲音表達前輩們已經完成的東西”,不再試圖用注釋召喚前輩的幻象,而是提煉其思想后直接進行“思考”,因此寫成此書。
1關于數學與哲學的思考,確實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不過,我覺得這并不如作者想的一般容易解決。簡單來說,是哲學在“方法”和“對象”上的雙重不確定性導致的,或者說,是其“人文學科”的本性導致的。
一門學科,或者在方法上,或者在研究對象上,總要有一定的限制性,規定一些特定的內含,同時排斥一些其他的內容,才顯得“有章可循”,讓研究者發力。如數學,在研究方法上強調形式推導,而排斥其他的方法,確定了其確定性。再如現今多被稱為科學的學科,在方法上強調“調查”與“實驗”的同時,也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也獲得了不低的確定性。而反觀哲學,其“愛智慧”的字面意思就決定了,它幾乎不排斥任何符合人類理性的思維方法,同時,又試圖涉及從人性宇宙到認知道德的所有領域。如此強的不確定性,雖說是由人類探索欲望的無限制性決定的,但也確實讓不同思想之間,缺少了真正的對話平臺。
2?作者在導言中提及“部分與整體”、“多樣性與同一性”以及“在場與缺席”幾組概念。在現實中,“部分的”、“多樣的”“缺席的”東西似乎過于繁多,而在后現代視角看來,我們也只能有這些東西。
而在現象學的視角下卻不是如此,相對的概念只有相互比對的情況下才具有相應的名字。而只有“一半”的現象是不可能成立的。同一性和可理解性,恰恰因為“我們”而能夠成立。現象學就是理性在可理解的對象面前的自我發現。理解事物,也在理解自己。
相對的概念,其中一半無法獨立存在。而卻擋不住人們的腦補。思維無法決定“有什么”,但是可以決定“缺了什么”。而最終無解的“缺”,也就是一種“焦慮”,如果這種“缺”又看起來那么自然且普遍,則或許是一種本體論焦慮,范圍更廣,影響更深。
在下面第一章中,作者介紹了最簡單也是最基礎的概念,“意向性intentionality”。